第七十六章 离开《上》(2 / 3)
自己的父亲是个十分重视名声的人,这件事情要是不妥善解决的话,恐怕以后李志的名声都要背上一个大大的烙印。
“江流,是你自己多想了吧?我想钱塘的百姓都会真正的了解事情的真相的。你何必作此选择呢?就算他们戳着我们的脊梁骨骂我们父子又有什么?只要我们父子问心无愧就好了啊?”
“好了爹爹?我知道我们的站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事物也不同,但是在钱塘县我真正的感觉到了自己所面对的危险,从那天起我就接连不断的遇到各种事情,第一次被张玲绑架,第二次从马上摔下,第三次被青帮误绑,第四次有被沈格袭击,虽然每次都让我逢凶化吉,可是我真的不知道这样的日子我还可以过多久,能过到什么时候,在钱塘我更不知道我什么时候会遇到袭击,什么时候会送了小命。这些我真的不知道,有时候我甚至开始觉得我自己的生活是不是变得太累了?没有时间静下来好好想想我应该做些什么?应该如何做?”李尘一说泪水已经开始湿了整个衣衫,向他自从穿越以来遇到的事情真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虽说他的心里承受能力还可以的话,他的身体承受能力实在是有所欠缺。假如再过个几年他一定可以把这件事情处理的更好,但是现在的李尘真的没有这么多的精力来经历如此多的事情,又或许说李尘自己的心里承受能力本身就有限度。
“江流你真的是这么想的?”李志听了李尘叙述,也确实感觉到这个小小的年纪的李尘在这段时间经历的事情实在是太多太坎坷了。”
“是的,爹爹。”
“哦,既然如此的话,我也不多说什么了?这个你拿着吧?”说着李志便从自己的怀里拿了一封书信放在李尘的手里。
乾隆四十七年 浙江
浙江钱塘早有美称:"东南形胜,三吴都会"。 早在秦王政25年(公元前222年)秦灭楚,便于今杭州地置钱塘县。据《史记-秦始皇本记》载: 始皇37年,东巡会稽,"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作为地名, 这便是钱塘之名最早见于正史的记载。沿至唐代因回避国号讳于武德四年 (公元621年) 改"钱唐"为钱塘。清朝时期位临杭州附近的除了西侧的钱塘县以外还有位于杭州东侧的仁和县。五代时,吴越建都杭州,于922年(梁龙德二年)析钱塘县、盐官县各半,以及富春县的长寿、安吉2乡,设置钱江县,与钱塘县同城而治。979年(北宋太平兴国四年),钱江县改称仁和县,与钱塘县同为杭州首县。仁和县设临平、汤村(今乔司)、范浦(体育场路东段及环城北路艮山门一带)、江涨桥4镇9乡(《元丰九域志》。南宋时,再次建都杭州,仁和县,与钱塘县同为临安府首县。仁和县城内城内隶6厢(左三厢、右二厢、右三厢、右四厢、城南左厢、城东厢)、37坊(钦善、甘泉、清风、等);郭外分11乡(芳林乡、太平乡、临江乡等)、44里(南城、北城、芳林等)(《淳祐临安志》、《咸淳临安志》)。元、明、清,仁和县仍与钱塘县同为杭州路、杭州府治所。
素有“大树华盖闻九州”之誉的天目山就位于距杭州84公里的仁和县内,天目山主峰仙人顶海拔1506米。古名浮玉山,“天目”之名始于汉,有东西两峰,顶上各有一池,长年不枯,故名。
天目山历史悠久,是集儒、道、佛诸教于一体的三教名山和历史文化名山。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曾在这里分经编《文选》,西汉道教大宗张道陵出生修道于此,东汉《洞渊集》称天目山为“三十四洞天”。晋代佛教入山,曾有寺院庵堂50余座,最盛时僧侣多达千余人。历代以来天目山与印度及东南亚各国佛事往来频繁,为日本临济宗永源寺中兴的发祥地。江南名刹禅源寺在历史上更是与杭州灵隐寺齐名,是佛教中韦陀菩萨的道场。
西天目山佛教兴起始自东晋升平年间(357~361),开山始祖为竺法旷。嗣后,慕名入山修禅问法的高僧不乏其人。唐大中初,洪言西土禅师继位,“始惟百僧,后盈千数。”元至元十六年(1279),高峰禅师入西天目山狮子岩,倚松结庐,后与其徒断崖了义、中峰明本相继建成规模宏伟的狮子正宗禅寺、大觉正等禅寺。此后,西天目山名声渐起,与国内外交往频繁,日本、印度、朝鲜等国不断有高僧前来参禅留学。清代的玉琳国师,身受顺治、康熙两朝之殊遇,于康熙四年(1665)创建禅源寺,大振高峰、中峰法席,西天目山赫然改观,香火极盛,寺内藏书甚多。
天目山历代名僧辈出,屡受皇封。唐代,慧忠禅师向肃宗奏“理人治国之要,畅唐尧虞舜之风”,示寂后,封号“大证禅师”;鉴宗禅师示寂50年后,吴越武肃王钱镠请于朝,追谥为“无上大师”;洪言西土禅师,僖宗御赐以紫衣,昭宗赐号“法济大师”。宋代,无门慧开禅师,理宗赐号“佛眼禅师”;昙印禅师,理宗御书“松岩方丈”四字以赐。元代,高峰禅师树刹开堂,为西天目山一代师祖,其徒断崖、中峰宏其道,大其家,成宗、顺帝、仁宗皆赐号褒崇。明洪武四年(1371),松隐禅师于狮子正宗禅寺旧址上重建殿宇,郁为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