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府试《中》(2 / 2)

加入书签

想而知。由于李尘选择的是一个临近中间的位置,所以等到卷子发到李尘的时候日已将近中午,早上起来的太早,从王念孙手中接过卷子之后,李尘已经渐渐的感觉身体疲惫的不行,于是李尘也不慌忙打开卷子,便现在被褥之上躺下休息一段时间,等得醒来的时候也天近下午了,

这个时候李尘暗觉自己已经饿得难受了,于是自己便起来用简易的锅火自己做了一顿饭先是美美的吃了一顿这才坐了下来拆开自己的试卷,仔细思考起来。

李尘打开试卷只见试题上上书‘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李尘一眼边看出这是出自《论语?卫灵公》一章了,有了出处并不代表能做出文章,在李尘看来这句话的基本含义就是:君子的遗恨是到死而名声不被人称颂。 世人所在乎的不外乎名利二字,为了名利而产生人生百态。看似名比利来得高雅,所以为名所累也不是贬义之词。 即君子不求当世之名,而重视没世之名。按司马迁记载,“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是针对作《春秋》而发:“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并且,孔子预见自己会以《春秋》闻名于世:“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明白了出处,以及具体的理解意思,李尘接下来面对的则要简单许多了,于是李尘略一思索,便陡然间,思绪横飞一片洋洋大观的八股文跃然纸上。

“无后世之名,圣人之所忧也。

夫一时之名,不必有也,后世之名,不可无也。故君子不求名,而又不得不疾乎此。

夫子若曰:好名者,人之恒情也。故下士求名,人亦不得以为躁,但我恨其急一时之名,而非千秋万世之名耳。若君子则知所以审处于此矣。

以为一时之名,自我为之,而其权在人,苟我之聪明才力,注乎名则有名,而皆倚人以为重,盛与衰我不得而知之,而此名而名者也;

千秋万世之名,自人为之,而其权在我,苟我之聪明才力,注乎名未必有名,而常修己以自立,高与下我将得而定之,此名而实者也。

名而名者,无之在于未没世之前,君子岂可以徒疾乎?

名而实者,无之在于既没世之后,君子岂得而不疾乎?

人之生也有爱有僧,故有幸而有名者,有不幸而无名者,至于身没之后,与其人不相接,则不可曰爱憎之所为也,而寂寂者竟如斯,则将何以自异于里巷之子耶?人之生也有失势有得势,故有幸而无名者,又有不幸而有名者,至于身没之后,与其时不相及,则又有非得势失势之可论矣,而泯泯者遂如斯,则又何以自别于草木之俦耶?

人之贵乎荣名者,贵其有益生之乐也;君子之贵荣名者,贵其有不死之业也。死而无闻,则其死可悲矣;死而可悲,则其生更可悲矣。是以君子抗节砺行,唯恐不及耳。人之以为没世之名者,是我身后之计也;君子以为没世之名者,是我大生之事也。死而无闻,则其死不及忧矣;死不及忧,则其生大可悲矣。是以君子趋事赴功,惟日不足耳。

人但见君子之为人也,誉之而不喜,毁之而不惧,以为君子之忘名也如此,而不知有所甚不忘也;不大言以欺人,不奇行以骇俗,以为君子之远名也如此,而不知有所甚不远也。

盖有大于此者而已,有久于此者而已。若夫营营于旦夕之间,是求速尽者也,好名者岂如是乎?”

等到李尘写完这篇文章,眼见天色尚早,于是李尘不慌不忙的把文章原原本本的用馆阁体重新抄写在自己的答题卷上,这个时候刚好到了放牌的时间,众人连忙从考棚中走出,以免被疑为作弊。

等着收卷人收卷完毕,这第一天的考试也算是结束了,于是接下来便要发接下来的试卷,这次的试题乃是杂文比起先前的经要简单不少,于是李尘也不着急,先放下试卷,先美美的睡个好觉,等到明天再考不迟。

先发一章 晚上更新继续送上 求收藏

&nnsp;

0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