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汉水血未休四(2 / 3)
艾,邓艾是被降级了,虽然能力可以,但是司马炎也不想用他了,却也不能杀了,于是就任命为襄城太守,荆州刺史的职位也没撤。
当然,此时荆州,魏国也就占了一个襄城郡,这个刺史也就是看着好听罢了。
除了邓艾之外,就是陈骞和文鸯两人了,这两人都是有能力的将帅。
陈骞,字休渊;临淮东阳人,曹魏司徒陈矫之子,不过论出身,也只能算是寒门,如今却是两代皆有成,再有一两代,也可跻身高门大阀了。
陈骞自幼为人朴实稳重,颇有智谋;初入仕就为尚书郎,后历任曹魏中山太守、安平太守,任内均以良好治绩闻名;后被征为相国司马、长史,再迁御史中丞、再迁尚书,获封安国亭侯,又曾以尚书行征蜀将军,曾击败过汉军。
甘露二年,诸葛诞于寿春发动叛乱,陈骞再以尚书身份担任安东将军。
甘露三年,司马昭讨灭诸葛诞后,先拜持节、都督淮北诸军事,正式受拜为安东将军,进爵广陵侯。
甘露四年,转任都督豫州诸军事、豫州刺史;继而先后转都督江南诸军事及荆州诸军事、任征南大将军,获封郯侯。
他如今在此,也算是大材小用了,只是司马昭为了让司马炎顺利接位,也就委屈一下陈骞了,毕竟这位是司马氏的忠犬,委屈一下没什么的。
至于文鸯,则是司马昭培养留给儿子的大将,也算是寒门子弟。
文鸯是曹魏扬州刺史、前将军文钦子。
文钦骁勇善战,又因为与曹魏皇族同乡,特别得到当时得势的大将军曹爽的厚爱,文钦恃著曹爽的权势,行为倨傲。
高平陵政变后,曹爽集团被太傅司马懿击灭,文钦顿时失去靠山。
其时,有人言:文钦时常虚报战场上的敌获以多求封赏,被当政的司马师压抑,文钦因此对司马师不满,后来文鸯随其父驻守扬州,以防御吴国。
嘉平六年,大将军司马师废黜魏帝曹芳;时任曹魏镇东大将军的毋丘俭和扬州刺史文钦等,被司马师的不臣举动激怒,决定起兵勤王。
正元二年,文钦与毋丘俭、郑翼、吕宣、张休等,假托郭太后诏书,提出司马师的十一道罪状,在寿春起兵,讨伐司马师。
毋丘俭曾约兖州刺史邓艾一同起兵,但邓艾斩杀了送信者,并受命率领万余人急行军,到乐嘉城做桴桥,迎接司马师。
毋丘俭命文钦袭击邓艾;其时,司马师暗中率军自汝阳来到了乐嘉,文钦见到大军忽然到来,错愕得不知如何是好。
其时,文鸯才十八岁,勇冠三军,他曾言:“趁敌人还未站稳脚步,马上袭击,一定可以大败敌军。“于是文钦率兵袭击,与文鸯分兵二路,趁夜夹击司马师。
文鸯率壮士到达寨前,击鼓喧闹,大叫司马师的名字,司马师全军震动。
当初,司马师新割眼睛上的瘤,有人劝他不宜远行,请太尉司马孚代替。
司马师因这是重要一战,决定抱病出征,文鸯突然来攻,使得司马师大惊,带伤的眼珠从肉瘤疮口内迸出,疼痛难当;司马师恐有乱军心,只好咬被头而忍,被头都被咬烂。
文鸯鼓噪了一夜,文钦仍没来会合,天明后,文鸯见魏军兵马强大,只好撤退。
文鸯走后,当时已经眼球爆出、血流遍地的司马师命令众将追赶,诸将问:“文钦父子骁勇,并没有受到挫败,必定不会善罢干休。“
司马师说:“一鼓作气,再而衰,文鸯鼓噪,却没有得到回应,他们气势已经受挫,不走也不行!“
这时文钦要率军回寿春,文鸯认为一定要挫一挫司马师军士气,便与骁骑十余人一同杀入敌军阵中,所向披靡,然后才引兵离去。
接着司马师派左长史司马班率骁将八千翼来到,文鸯单枪匹马冲入数千骑兵阵中,转眼间便杀伤百余人,进出六七次,追骑不敢逼近。
毋丘俭兵败寿春后,文鸯随文钦投降吴国。
甘露二年四月,魏国镇东大将军诸葛诞在寿春起兵反司马昭,吴国命令文钦父子及全端、唐咨等人入寿春支援。
甘露三年一月,寿春战况十分不理想,诸葛诞原本就和文钦关系不好,在紧急情况下,又更加猜疑。
最后,诸葛诞杀了文钦;文鸯和其弟文虎领兵在小城中,听到父亲死讯,率军要赶往寿春城,但众将士不肯服从,二人只好只身穿越城墙,投奔司马昭。
文鸯、文虎投降后,曹魏军吏请求诛杀这兄弟二人,司马昭说:“文钦罪大恶极,他的儿子当然该杀;只是,兄弟二人是无路可去,投向我军;况且城池未破,杀死他们,反而会使守军害怕,奋战不肯出降。“
于是,司马昭赦免二人死罪,又表荐文鸯、文虎作将军,赐爵关内侯,并让二人率领数百骑兵巡城,对城中守军大喊:“文钦的儿子都不被杀,其他人有什么好怕的!“
城内因此士气涣散,不久,寿春城便被攻陷,城破后,司马昭让文鸯兄弟殓葬文钦,并佩给二人车牛,厚待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