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都在路上(1 / 2)
孙伏伽走了。
带着疑惑和自责走的。
宋祖鹤没再留他。
就这厮的精神状态,就算回去也没功夫搭理和尚了。
只是,他的家人恐怕会遭殃。
因为走时,那丫的没把刀子留下。
孙伏伽,果然是个执着的人,敢于寻求真相的人。
又等了片刻,袁天罡和李纲终于回来了。
面色有点尴尬。
过去一问才知道。
李二压根就不信,直到看了供词,才勉强答应,把那几个要债的留下,至于青龙寺,只答应多派些人手严密监视。
至于砸场子,门也没有。
“看来,陛下对僧人还是很念旧的呀!”
虽然早已猜到了结果,可宋祖鹤依旧有点不开心。
道教,可是大唐的国教哎。
太上老君,更是你们法律上的祖先。
你丫的,竟然护着和尚,这也太.......唉!
对宋祖鹤的话,袁天罡是深以为然。
渭水大战,那么大的功劳。
放在以前,起码也得弄个真人的封号呀。
结果呢.......就给了点地和度牒而已。
其它的,啥也没有。
“唉!陛下如此信任那帮秃驴,于我道教有害无利啊!”
宋祖鹤没再吭声。
李二是个什么皇帝,他心里非常清楚。
千古明君。
信佛,不存在的。
所以,不剿青龙寺,并非是李二信任和尚。
而是因为,自己陷害的手法,过于拙劣。
而且,佛道之争,自古有之。
朝廷向来都是置身事外。
最多,也就是捧一家而已。
很少有人专打一家。
原因很简单。
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神权这玩意就成了君权的玩物。
多数帝王对佛道的态度,大多是利用多于信仰。
说明白点,佛道就像是两个会逗乐的小丑,喜欢谁,就拿来用用。
不好用,扔到一边,犯不着压制。
横竖,也掀不起什么大浪。
前朝时,对佛家很是包容。
而佛家,成本低且能忽悠,很快就泛滥成灾。
而道家则不同。
成本高不说,还容易露腚。
被挤兑的......几乎没了容身之地。
即使降低了门槛,也没几个人愿意供奉。
乃至于,隋朝末年,和李渊他们一起闹事的,很大一部分,都是道士。
比如李绩,比如魏征......包括面前这个袁天罡,可谓人才济济。
却单单不见一个和尚。
好吧!
有过十三棍僧,不过,人家帮忙灭了王世充之后,就没再跟着掺和。
可以说,是局部性的个案。
唯一一个和尚将军,还是在李二登基以后。
到了李渊,和尚数量激增。
他们不事生产,不交赋税,不服徭役。
人口多时,倒也不用搭理。
可是,李渊所处的环境,是大乱方止,百废待兴,人丁稀少。
那么多人剃了脑袋,念着佛号在那偷懒......
这就不是一个帝王能忍受的了。
故而,李渊多次下诏,严禁百姓随意出家,并以京师寺观不甚清净,曾下诏曰:
‘释迦阐教,清净为先,远离尘垢,断除贪欲。所以弘宣胜业.......自觉王迁谢,像法流行,末代陵迟,渐以亏滥。乃有猥贱之侣,规自尊高;浮惰之人,苟避徭役。妄为剃度,托号出家,嗜欲无厌,营求不息.......’
虽打了整治寺观的旗号,可是内容,却直指沙门。
在他的打压下,道家才得了一丝喘息的机会。
把道家的影响力,推到了几乎与佛家对等状态。
之所以感觉有些偏差,实在是道教的骗术,不如佛家的忽悠。
这才搞的信佛的比信道的多了许多。
李二上位后,因为念着旧情,没有再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继续打压佛教。
可是,李渊对佛道的政令,却一如既往的保持了下来。
是以佛道两家,依旧保持在了一个相对平衡的境地。
在这种情况下,让李二助道灭佛,简直就是痴心妄想。
毕竟,在儒家的影响下,就算是昏庸无道的君王,都不可能允许,国中出现一个与君权对等的神权。
或者说,佛道之争,更有利于君王加以利用、统治。
故而,不搭理青龙寺,未必就是李二偏袒和尚。
而是他觉得,犯不着跟和尚较真。
想明白了这些,宋祖鹤的脸上,划过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