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深宫惊变(2 / 3)
要求我大蜀承认石蓝枫归宗北元。”
赵元皱眉沉思道:“石蓝枫其高祖石秀因得罪右相哈密达而遭抄家,除五岁以下孩童流放边关外,其余一律处死。其父石成嗣历经险阻,方投我大蜀,那石蓝枫怎会有归宗之说”
刘静安那温和的声音道:“石蓝枫常年掌握我大蜀军机要务,他叛降北元,本应尽量机密,为何北元为此而递交国书,要我国承认?似乎另有隐情。”
文帝双眉间眉峰高耸沉声说道:“石蓝枫已被元明帝封为归远侯,任平章政事。”
李飘然大惊失色道“北元任石蓝枫军机要职,他深息我大蜀山川地理,军务布防,其北元之用心,昭然若揭,宛如我大蜀门户洞开!”
“李卿之言,朕怎能不知晓啊!”文帝轻声说道,言语间含着难以忍受的悲愤:“具体的让王鸿胪阐述吧。”
“微臣遵旨。”只见原先垂首肃立的一身大红官服的中年男子说道:“北元此次遣使来朝,事先并未照会我国,使者是北元礼部侍郎袁泽,一行人员秘密以商贾之名入京,今早到鸿胪寺递交国书。”
“嗯!”刘静安轻嗯一声,捻须说道“王大人不必细说,只捡紧要之处说便罢了。”
“是,谨遵刘司徒令。”王文远恭敬的说道。
王文远可知道,这位大司徒实是当世英杰,入朝三十余年,内理朝政,外定国策,奇谋妙计百出,可以说是与丞相赵元,太尉李飘然并成为大蜀三杰,可谓擎天之柱。平日里,刘静安却谦和低调,舞文弄墨,不恋权势,提携后进,深的国人敬重。
大蜀民谣传唱“文帝爱民不兴兵,赵元理政不贪功,静安奇谋只安邦,飘然护国不略土,不图天下一统,只惜百姓平安家。”
王文远语气激越道的将前后因果介绍了一遍。
原来元使秘密入京一是要求蜀国承认石蓝枫认祖归宗,而是要求迎娶文帝爱女长平为太子妃,若是蜀国不答应便立即兴兵来犯。
王文远一席话,使得大殿之上的三位勋臣良久无语,只听见大殿中暖鼎内火苗的呼呼声,其它的,几乎是只闻鼻息声。
“哇”的一声,文帝见此情状,一口鲜血在急怒攻心之下,喷口而出。
这文帝已经是花甲有余,常年勤于政务之下这身子骨早已是孱弱,近些年多是靠着药膳才勉力支撑。
内侍总管方平赶忙道:“三位大人,赶紧拿个主意吧!陛下这一天可已经连连呕血了。”
方平是蜀太宗三年入的宫,自小就在东宫侍奉还是太子张建业,一方面是内侍宦官,但同样也是文帝儿时的侍读玩伴,其君臣、玩伴之情,自是深厚,。
其为内侍宦官总管,为人严谨方正,深的文帝信任。
“小李子,快去偏殿取药。”方平赶忙吩咐:“陛下,是否传御医前来侍奉?”
只见立在门口站立的小太监答应了一声,急匆匆的开门而去。
文帝冲着方总管摆摆手,目光却依然盯着赵元等三人。一会,那个小太监进门而来,递上汤药,方平服侍着文帝用完药。
“呃!”赵元见文帝进完药,清了清嗓子:“陛下,北元如此要挟,老臣认为和亲之举,断不可行。”
“陛下,臣愿帅五万北军即刻前往武安关,陛下只需拒绝北元的要求,老臣即刻应变。”李飘然沉声说道。
“不可。”刘静安脱口而出,又轻摆手:“太尉莫急,容我思索片刻。”
李飘然张口预言,却被文帝眼色所止。
赵元见状,低声对李飘然说道“李大将军,北军五万精兵乃我大蜀唯一的一支精锐野战机动部队,若一旦全军出击防范北元,稍有闪失,则大蜀危矣!”
李飘然无奈的说:“老丞相,我常年军中执事,岂有不知啊!那北元一向对我大蜀虎视眈眈,每年边关均有滋事小战。此次石蓝枫叛投北元,又岂能仅仅与我大蜀和亲?”
赵元不满的道:“你既知如此,又岂能亲率?”
李飘然急道:“那石蓝枫熟知我大蜀防务,边关危矣。如还依靠武卫军抵抗北元进犯,而后用北军突袭之策,实在无疑是趋羊入虎口啊!”
一时间,赵元也无言以对。
“陛下!”刘静安终于开口了:“我大蜀一向藏富于民,主息兵戈。我皇深的民心,可见北元断然不敢轻易大规模攻蜀,更何况一旦其攻蜀失利,北吴赵卓乃雄主,岂会坐视不见?”
文帝沉思道“司徒言之有理,但目前局势又当如何,为何北元主动要求联姻?”
刘静安缓言道:“微臣以为:北元此策必然连环。虽然臣尚不能有所推断,但必然后续计策不断,绝不会是简单和亲之举,当务之急是如何应对联姻一事。”
随后刘静安轻叹一声道:“石蓝枫已投元,北元披甲近百万,天下八十一州郡,其得三十二州,精兵强将,远非我大蜀可以攻伐,既成事实,我们认与不认,已无关碍。”
赵元说道:“长平公主为陛下**,自幼贤良淑德,才艺样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