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扶贫计划(3 / 4)
了个排列方式。
康熙将底座放在手心左右看了看,十分满意,转头看着胤祐问道:“你可知,这个队形出现在什么时候?”
胤祐踮着脚,瞅了好几眼,最后还是迷茫地摇摇头。
康熙身子朝后仰了仰,手掌搭在膝盖之上,轻笑道:“这啊,是□□之时,首只登岛的船队阵型。”
胤祐非常配合地哇了一声,又左看右看了一阵,两个眼睛几乎要放光了。
康熙见他这个样子,也跟着心情愉悦,“胤祐,你此去福州,感觉如何?”
郭宜搭了把手,让胤祐也上了炕,坐下来说话。
“儿臣觉得地大物博。”胤祐说道,他最近也在和五哥哥说这件事,从北到南这一路上见到许多稀奇古怪的事情,比如说,北穿棉袄南穿麻。
这种气候上的差异让他尤为惊奇,一路上小嘴就哇哇个不停,激动地和康熙分享自己的见闻,“那鱼真的超级长,比两个人手拉手张开双臂还要长。”
“哦?”这四个字让康熙心情很是愉悦,“可有何感想?”
郭宜心中吐槽,这好像小学生郊游之后,还要写三百字的体验感,真是糟糕透了。
但是,胤祐却是不那么想,他道:“儿臣和五哥哥讨论之后,觉得咱们对这土地也好,人也好,都没有研究透彻。”
为什么有一种农村村长书记讲话的味道?
“此话何讲?”康熙来了兴趣,让梁九功准备点吃食,他们慢慢说。
“五哥哥说,许多作物都喜欢温暖湿润的天气,南方这么好的条件不用来种植作物可惜了。”胤祐说道,他已经听五哥哥叹了无数口气了,大有恨不得自己亲自去南方的田地里劳作的势头。
康熙点点头,这听起来确实是胤祺会想到的东西,他还想听听胤祐的其他想法。
“福州许多人造船特别厉害,要什么尺寸弧度的,只需要描述一下,他们不止能造出来,还能提出更好想法。”说到这个的时候,胤祐眼睛亮了亮,他可喜欢和这些人讨论技巧性的问题。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他们总是讲方言,自己听不懂,还得需要翻译插在中间,影响沟通的流畅性,不过动起手来,这种沟通障碍就不存在了。
“朕曾经听说‘高手在民间’,想来就是如此吧。”康熙说道。
胤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不过他们好穷哦,儿臣认识了不少的玩伴,他们说自己每三天才能吃一顿掺了米的饭。”
掺了米的饭……
康熙沉默了一下。
“如今广东地区正在培育两季稻,若是成了,想来对于整个南方地区都具有重大意义。”郭宜提醒道,“臣妾听胤祺说,又找到了几种产量不低的作物,一步一步,日子总归是越来越好的。”
国家积贫羸弱不是哪一块地方的问题,清朝如今还是农业大国,第一步就是要填饱百姓的肚子。
听了宜妃劝解,康熙心中稍稍好了点,胤祐发现新的高产作物一事,他也听说了,真想快点能见到成果,但他自己培育过“御稻米”,知道这种事情并非一日之功,需得数年乃至数十年的努力。
“不过,船厂应该有工钱,怎么会如此贫穷?”宜妃好奇道,难道是做白工?
“儿臣听说,船厂并非日日都有工可做,所以不多数时候,他们还要寻找别的活计。”胤祐苦思冥想自己听到的那些原话。
“□□之后,水师的作用没有那么大,船厂也并非每天都有事情。”康熙解释道,“所以有事就上工,没事就种地。”
这听起来怎么那么像是军队的管理方式呢?
“难道就没有别的出路吗?”郭宜在脑中想着沿海能有什么东西可以用来发展经济的,思来想去,只有旅游和海鲜。
旅游就算了,这个朝代的百姓还在贫困线上挣扎,哪有心情“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唯一剩下的就是海鲜了,但是海鲜对运输要求太高了,就现在马车这种速度,等运到内陆,早就臭了。
“宜妃有何想法?”只要宜妃一开口,康熙就来了兴致,开始询问起她的建议。
郭宜……
“既然是海边,想必盛产一些海里的产品,要不运到别的地方售卖?”郭宜试探地提议道。
果然,康熙一听这话,就忍不住笑了,“朕听说这海里的产品腥臭难忍,只怕是运到内地也卖不出去。”
那是你们不行!
郭宜在心中吐槽,脑子里面灵光一现,她想到了个好主意,“臣妾有个想法,不知道皇上愿不愿意试试?”
“说来听听。”瞧着宜妃兴致勃勃,康熙也不想坏了她的心情,且听她一说,说不对也无妨。
“皇上派人去一趟福建、广东这些沿海的地方,询问他们这些海里的产品是如何保存的,又是如何食用的,这随行之人里,最好要有善于烹饪的,看能不能找出合适处理这些东西的方法。”郭宜说道。
现代的海米、翠虾、海带、紫菜不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