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分银两大会(1 / 2)
崇祯14年4月中旬,乾清宫
大明朝的早朝很早,四、五点就要起床,然后吃点早餐;
早朝时不休息,不能上厕所,直到九点多才可能结束;
中间的时间就是官员们啰里啰嗦、无聊的争论和整天的弹劾。
但这样的早朝,崇祯祯皇帝可是十几年如一日,他干得一点不厌倦、不疲劳,只是有经常性的坏消息让他很生气!
今日的早朝,又是纷争的一日;
但众多官员昨日已得到210万银两的消息,所以非常兴奋。
首先,崇祯皇帝让兵部尚书陈新甲陈述昨日驰援锦州的决议。
绝大多数官员不解,为什么周铉这个政治素人和军事素人可以上战场指挥三位总兵?这是不是把军情大事当儿戏?
理所当然,很多官员有反对的想法;
都察院御史第一个站出来。
洪承畴为了撇清自己的关系,还有为皇上解忧的考虑,主动站出来解释道:“御史大人,周国舅昨日主动提出的方案符合现在的形势;
一方面要优先考虑皇上和京城的安危,抽出蓟辽防线大多数主力去驰援锦州将导致蓟州和宣府防守薄弱,导致建虏可能轻易入关,有可能染成大祸;
另一方面,我大明官军在野外并无完全有实力战胜建虏的可能;
出动5万精锐兵力可守、可退、可进攻,非常适合现在情况。”
仍旧有御史和其他官员问道,为什么派周铉指挥,他有这个能力吗?
这次只能由陈新甲站出来解释了,他说道:“诸位大人,1月底,周国舅曾经驰援开封;
河南巡抚高大人和保定总督杨大人联名的奏折,纷纷夸奖周国舅治军和指挥能力到位,所以两次面对流寇,都取得胜利;
本人记得,周国舅曾经预测开封遇袭,襄阳失守,最后证明都是正确;
可见,周国舅有良好的军事素养和眼光。
故这次5万精兵驰援锦州,由他指挥很合适。”
但仍旧有都察院御史、吏部官员、兵部官员质疑钦差能否指挥总兵打仗以及周铉乃皇亲国戚,是否能够参与朝政。
内阁首辅范复粹说道:“周国舅乃中书舍人,并未对朝政造成多大影响;
朝廷钦差一定期限内可任命不同职位;”
至此,众官员才停止了反对和弹劾!
当然,最大原因是吏部、户部、礼部、工部、兵部都想分银子,他们的心事不在周铉身上;
特别是陈演、张四知、魏照乘、谢升心事都不在这些事情上面。
他们在乎的是210万两银子,以及“皇家孔圣人学院”、“鲁王捐银50万两”和“蓟辽防线要维修”四件大事。
只要有银两,有事情,就要想办法让银两从自己手上过,这样必然能够搞到银两。
先是户部右侍郎站出来,拱手道:“启奏皇上,臣闻衍圣公捐银260万银两,还有鲁王捐银50万两;而如今国库空虚,请皇上示意是否将捐银归入国库?”
可怜的崇祯皇帝连210万银两还没有焐热,就要被官员要走;但因为他还是需要遵从礼仪和祖制,所以不能拒绝,于是说道:“诸位爱卿,有100万银两已经被用在开封。
剩余只有210万银两,先看看蓟辽防线需要多少银两?”
兵部左侍郎站出来道:“启奏皇上,周国舅率领5万精兵驰援锦州需要花银两一共110万银两,含去年拖欠军饷、今年上半年军饷、开拔费等;
同时,蓟州和宣府镇长城修理需要约60万银两。
这些都需要马上拨付,否则对打仗不利。”
马上有都察院官员提出反驳,这一下子花掉170万银两,那还得了!
洪承畴站出来道:“启奏皇上,如果不马上拨款,蓟州和宣府长城关口修理就来不及,如果建虏攻关,很容易突破。”
崇祯皇帝和众官员一听,心中害怕,马上同意这60万银两的拨款。
接下来,由于周铉不上朝,洪承畴也不在乎驰援锦州这件事,因为打仗已经不归他了,他已经成功着陆;
所以,兵部官员只讨来了70万银两,其余的银两待打胜仗后再拨付。
户部官员知道崇祯皇帝的“软肋”,提出要10万两银子在河北、京城赈灾,崇祯爽快答应了。
都察院也不会反对,因为赈灾属于政治正确。
刑部官员提出要花3万两银子,维修刑部大牢,崇祯皇帝同意了,这是一笔小开支。
接下来礼部提出要3万两银子维修国子监,崇祯皇帝也同意了,这也是一笔小开支。
兵部和洪承畴提出要发放山海关、蓟州、宣府镇、密云五个总兵去年拖欠的军饷,以及今年的部分军饷,否则对防守蓟辽防线不利;
商议下来,因为数额较大,只能发放一部分,总共60万两,其余军饷继续拖欠;
待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