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大秦评分压倒汉初,刘邦居然很开心?(1 / 4)

加入书签

在众人的期待中,金幕里又出现了新的内容。  那是一张疆域图。  看到这张疆域图的时候,历朝历代的皇帝们,心中都有些震惊。  “这个大秦扩张的速度,好快!”  “娘的,没搞错吧,这老赢的地盘好像比朕的地盘还要大一点啊?”  “不愧是千古大帝秦始皇,时代明明这么早,竟然只用了一次评比就追上来了。”  “呵呵,有这样的对手作为朕的对手,真是太让人满意了。”  诸多皇帝的赞叹声中,大秦的分数终于出现了。  【大秦王朝,在位皇帝嬴政,评分如下:】  【开疆拓土二十分,商业发展十五分,军队实力十七分,教化异族二十分,发展科举十七分。】  【总计:九十分。】  看到最后一行字之后,大秦王朝之中,君臣们不约而同地松了一口气,露出笑容。  扶苏用力一挥拳,振奋开口:  “父皇,咱们这一次可是比上一次多了整整十分!”  第一次评分,大秦可是只有八十分。  秦始皇点了点头,表情中颇为满意。  “只不过区区几年时间,大秦就已经增加到了九十分,呵呵。”  “假以时日,大秦肯定是能拿到满分的。”  大秦毕竟是华夏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时代太早。  这就导致大秦很多的基础技术是不如后代王朝的。  农耕、冶炼、船只、纺织……等等,可以说是全方位的落后。  秦始皇对此心知肚明。  故而,这个成绩对秦始皇而言,足以让他满意。  就在此时,秦始皇的眼角余光扫过一旁的某人。  大秦汉侯刘季!  刘季注意到了秦始皇的眼神,立刻竖起了大拇指。  陛下果然不愧是万古大帝,一定能带着大秦登临天下诸多王朝之巅!“  秦始皇愣了一下,随后哈哈大笑起来。  “刘季,朕承你吉言!”  说完,秦始皇将视线继续锁定金幕。  大汉王朝,能得多少分?  画面一转,出现的是长安城。  这座年轻的都城,同样屹立在关中大地上。  两座宫城,分别是未央宫和长乐宫,分别立在长安大街的左右。  各种充满秦汉时期风情的建筑,在宫殿群中出现。  然而……  【秦始皇嬴政:@汉高祖刘邦,你这个宫殿怎么这么寒酸呢?朕六国宫殿随随便便拿一座出来,都碾压你的宫殿。】  汉初世界,刘邦表情有些尴尬。  “这该死的项羽……”  大秦国都是咸阳城,大汉国都是长安城。  这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改名,而是两座城池!  刘邦不是傻瓜,当然不可能放着现有的城池不用,去修建另外一座新城。  真正的答案是,咸阳城在秦末大乱之中,被摧毁了。  最大的破坏者,就是楚霸王项羽!  秦末时,刘邦进入关中,秦王嬴子婴杀掉赵高向刘邦投降。  那时候的土包子刘邦就被眼前华丽堂皇的咸阳城给震惊了,天天在咸阳宫和阿房宫里喝酒饮宴。  直到萧何张良看不下去了,极力劝谏,加上项羽气势汹汹地从巨鹿带着联军赶来,刘邦才离开咸阳城,驻军灞上。  紧接着,就是鸿门宴!  鸿门宴之后,项羽放了刘邦一条生路,但没有放咸阳城一条生路。  项羽进入咸阳城后,一把大火,将咸阳宫、阿房宫乃至整座咸阳城烧了个灰飞烟灭。  当然,项羽这么做也不是纯粹的残暴,而是为了复仇!  秦昭襄王嬴稷在位时期,秦国名将武安君白起领兵奇袭楚国,攻克了楚国的鄢都(副都城)和郢都(主都城)。  白起在郢都一把大火,直接把这座楚国数百年的都城,再加上夷陵楚国历代先祖的宗庙烧得干干净净。  楚国大诗人屈原得知此事后悲愤交加,气得直接投江自杀,便有了后世的端午节。  当年白起烧了楚国郢都,项羽作为楚人,自然也要烧掉大秦咸阳!  这也验证了楚国灭亡时的一个预言。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咸阳城烧没了,刘邦称帝建立大汉,就得有一座新的帝都。  刘邦是沛县人,但靠关中父老夺取的天下,所以帝都必须在关中这个基本盘里。  无奈之下,刘邦只能在咸阳城的原址附近,新建了一座帝都。  新帝都的名字肯定不能用咸阳,毕竟咸阳被烧过一次了,刘邦心里有点膈应和忌讳。  所以他就取了一个新的名字——长安!  秦末的战乱,让新生的大汉帝国元气大伤。  长安城里的文武百官上朝连拉车的马都没有,许多人只能用牛来拉车。  作为皇帝的刘邦,连四匹毛色相同的拉车御马都找不齐!  一穷二白到了这个地步,大汉能用来修建长安城的资源就可想而知,那是二八少女未采撷——紧的不能再紧了。  而咸阳城就不同。  咸阳城是秦孝公时期,为了摆脱旧贵族对变法的掣肘,让商鞅负责新建的城池。  六代帝王的经营,到秦始皇时期更是一统天下。  无论是底蕴还是能动用的资源,秦始皇的咸阳城都秒杀刘邦的长安城。  这怎么比?  根本比不了。  所以刘邦看着秦始皇的弹幕嘲讽,直接选择认怂装死。  朕就不回复你。  反正你嬴政是要脸的,你肯定不会追着朕嘲讽。  金幕中,视频继续播放。  画面一转,已经是一座考场。  几名年轻人,正在考场之中,聚精会神地写着试卷。  屏幕上一一打出了他们的名字。  【大汉太子刘盈。】  【大汉代王刘恒。】  【大汉赵王刘如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