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3章 咸丰皇帝打破惯例,左宗棠举荐曾国藩(1 / 2)

加入书签

韦昌辉的老爹是个生意人。 但他并不是那种靠诚信起家的生意人,而是坑蒙拐骗,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能上教科书堪比黄四郎一样的黑心商人。 俗称“奸商”。 在这个时代,任何一个地方的士绅宗族,对这种不讲信用的家伙都是非常反感的。 韦昌辉的老爹往往在一个地方赚黑心钱没几年,就被排挤离开,只能前往下一个地方。 但他老爹偏偏还真是个奸商界里的大宗师,别看去哪做生意都被赶,但生意最后还真就是越做越大了。 只是华夏人的乡土情结摆在这里,总是像条狗一样被赶来赶去的,属实也是不太好看。 就在这个时候,韦昌辉接触到了前来传播拜上帝教的萧朝贵。 把事情给老爹一汇报之后,奸商韦老头一拍大腿。 “他娘的,反正老子去哪,这些大清的士绅都看不起老子,排挤老子。” “那老子直接加入这拜上帝教,说不定将来还能成为第二个吕不韦呢!” 于是,在当地和附近诸多州县被人人唾骂的大奸商韦家,整个家族都一起加入了太平天国。 由于韦家属于是“带资进组”,对还在创业期的洪秀全和拜上帝教而言,绝对是超级天使投资人的大金主。 故而洪秀全也不吝啬,直接给了韦家一个“北王”的名号,落在了韦家下一任家主韦昌辉的身上。 有这奸商的本质在,韦昌辉平日里在太平天国内部的行事风格可想而知。 石达开是真正只想着为了“地上天国”的建立而奋斗,不想参与那些争权夺利的烂事才中立。 韦昌辉的中立,更多的就是墙头草,哪边给的好处多就倒向哪边。 石达开摇了摇头,也转身离开。 紫禁城。 在得知了武昌陷落的消息后,咸丰皇帝整整三天没有任何心思翻牌子。 若不是皇太妃博尔济吉特氏亲自前来劝说,咸丰皇帝甚至都不想回寝宫睡觉了。 失眠了三天后,咸丰皇帝召集军机大臣、御前大臣等诸多心腹。 “现在应该怎么办?” “朕要一个马上就有用的办法,别再和朕说那些废话!” 二十二岁的咸丰皇帝在说话时,脸庞因为愤怒而显得有些扭曲、狰狞。 诸多大臣们面面相觑,都不敢开口。 太平军表现出来的战斗力之强悍,已经完全出乎了清廷方面的预料。 在几乎将所有能投入的兵马都派去围剿的情况下,太平军还能越打越强,直到占领武昌。 这种时候谁还敢出主意? 一旦主意不是灵丹妙药,那出主意的这个人怕是分分钟就要被摘掉顶戴了。 但还是有人敢。 一名大臣越众而出,恭敬开口道: “皇上,臣以为,是时候启用向荣作为剿匪钦差了!” 这句话一说出来,立刻就引发了不小的波澜。 “胡闹!” “我朝向来以文御武,怎么能让一个武人当钦差!” “这么多总督、巡抚,最不济也派个提督当钦差,轮得到向荣这个武人吗?” 和大明一样,清朝在接受了儒家理论长久的浸淫之后,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以文御武”的路线。 桂林时,主帅是咸丰皇帝特派下去的首席军机大臣,钦差赛尚阿。 长沙时,主帅本应是两广总督徐广缙,后来因为徐广缙迟迟不敢去就任,由湖南巡抚张亮基代为指挥。 到武昌时,同样也是湖北巡抚常大淳作为主帅,城里的湖北提督双福还有城外的向荣都要受常大淳节制。 这都是以文御武的表现。 打破这种制度,对朝廷上这些科举出身,又或者靠着八旗血脉出身的大臣们,可一点好处都没有。 向荣一个没血统、没科举功名在身的家伙,若是将来凭借着镇压太平军的功劳,实实在在地用能力上位了。 那大殿中这些大臣们该咋办? 这种先例,是绝对绝对绝对不能开的! 然而,奏事之人依旧坚持自己的判断。 “皇上,纵观之前朝廷之失利,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文官不通军事,又缺乏勇气。” “向荣从广西到湖北,多次和贼寇对战并能战而胜之。” “其人勇气不乏,才能不缺,舍他其谁?” “若今不破旧制用向荣,将来洪秀全贼寇再度做大,皇上虽欲用向荣,为时晚矣!” 最后的这句话,直接命中了咸丰皇帝的死穴。 他一咬牙,直接拍了桌子。 “一个个都说不用向荣,那朕问你们,若再不用向荣,朕用谁?” “用尔等去当这个钦差,来给朕剿灭这支贼寇吗?” 面对皇帝的厉声喝问,在场诸多大臣纷纷低头,如那埋沙鸵鸟一般鸦雀无声。 咸丰皇帝冷冷地开口道: “传朕旨意,即日起以向荣为钦差,全权负责剿灭洪秀全贼寇事宜。” “再以琦善为钦差,赴江西协助两江总督陆建瀛,自下游拦截,以防洪秀全贼寇沿江东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为了解决愈演愈烈的太平天国起义,咸丰皇帝不得不拿出魄力,进行了一项又一项的新举措。】 很快,册封向荣为钦差的旨意就飞速通过八百里加急抵达了武昌城外。 “臣接旨,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向荣毕恭毕敬地接过旨意,心情之激动无法言说。 原本以为救援武昌失败,自己必然会被重重责罚。 流放新疆、宁古塔都已经是命好,说不定还要掉脑袋,顺便来个抄家! 没想到,朝廷方面不但不责罚,居然还册封自己为钦差。 这人生的大起大落,对向荣而言实在是太过刺激了。 向荣心中胆气猛增,转过头来咬牙切齿地对着面前众将开口。 “诸位,明日起继续进逼武昌,准备攻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