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崇祯以为的帝王术和孙传庭出潼关(1 / 2)
且说宋友亮与洪承畴一起联名上疏,说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三人迷途知返,冒死杀出建奴军营,前來投奔,朝廷应该宽宏大量,给予恩抚,这样以后來投降的人会更多
但是朝中却有不同意见,只要是因为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东林党人提出,要把这三个投靠建奴较早,又官爵最高的人押到北京來凌迟处死,为什么,理由很简单,他们当了这么大的官,都是靠攻打大明立功换來了,这样的大汉奸不除,怎么正法典,
崇祯本來耳根子就软,东林党那帮吃饱了沒事干的言官象打了鸡血一样兴奋,如雪片般的奏本飞到了崇祯案头,这些言官到最后,直接弹劾起洪承畴和宋友亮來,说他们是向建奴示弱,藏污纳垢,包藏祸心等等,
崇祯此刻也犹豫起來,因为他确实觉得这几年宋友亮越來越自行其是,胆子也越來越大,随着他功劳越立越多,他德王女婿的身份也愈显刺眼,崇祯有时甚至真的会想到宋友亮将來会不会成为朱家的眼中钉
“王承恩~~此事你怎么看,”崇祯问道
“陛下难道忘记了沈志祥的事了吗,”王承恩反问道:“当初沈志祥想接替沈世奎为皮岛总兵,陛下您沒答应,结果那沈志祥就投降了建奴,如今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三人以王爵來降,正是陛下天威所致,如果杀之反倒显得小气了,”
“可是~”崇祯说道:“这些奏折怎么办,若是朕事事都答应宋友亮所奏,会不会让他恃宠生娇,”
王承恩说道:“老奴以为,此三人可以收留,但是给予的官职要小一些,如果他们是真心归顺,那么之多认为这是对他们以前所作所为的补过;如果他们有怨言,那就是说明他们三人是为求富贵而不得,在建奴那里,他们已经是王爷了,何必回到大明当个游击,”
“恩~言之有理~,”崇祯说道:“如果他们三人有什么把柄,朕也正好借此机会敲打一下宋友亮,让他知道朕可以捧他上天,也拉他下地,”
王承恩喝彩道:“吾皇圣明~”
且说崇祯以为自己这招帝王权术耍地很漂亮,却不知引來后患无穷,东林党人对这样的处置很不满意,又是联名上疏大加弹劾,内阁甚至扣下公文不发出,以示抗议,
这时,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上报,说经过锦衣卫的打探,孔有德在宋友亮攻陷沈阳之后,就一直受到排挤和打压,这次來归降应该是真心的,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了,东林党人本來就对锦衣卫在阉党镇压东林党时充当打手怀恨在心,于是立刻掉转炮口瞄准了骆养性,并最终导致了周延儒公开提出请求崇祯皇帝废除厂卫,
且说周延儒闲居在的时候,苏州东洞庭山富室有一个死了丈夫的少妇,耐不住寂寞,勾通外人自嫁自,那富家当然不愿意,告到县里,娶亲的害怕,不得已将少妇盛妆送给了周延儒,周“一见宠悦”,当时恰值朝廷发表他重为首辅,他溺于美色,拖延着不肯进京出仕,张溥就拿了县里的捕单找到周延儒,也不管什么师生之礼,把捕单朝他面前一掷,周延儒不由大怒,张溥不买他的账:“这不过是小事一桩,您用不着发这么大的火,如果您现在不肯出山,将來恐怕会有比这更坏的事情,”
这老滑头一听,马上变了脸,对张溥说:“沒有您这番话,我看不到这一点,”竟然将学生也恭恭敬敬称您了,于是就带着那个少妇走马上任,这一出似乎是“小事”,怨毒却结得极深,无形中为张溥后來的命运埋下了伏线,周延儒在江南把人家的妇女据为己有,被张溥抓住把柄,因此张溥就“以数事要(胁迫)之”,将话挑明:我动用了人力物力,您如果复出,必须改变以前的作为,这样才可以重新获得大家的信任,机不可失,老政客周延儒一口答应,
周延儒重新当上了首辅,朝政也确实有所更新,张溥兴奋异常,与复社同仁研究了改革国事现状的许多主张,到处议论朝政,还把自己的建议写成二册,呈给周延儒,其中就有罢废厂卫这一条,当时大家都沉浸在喜洋洋的氛围中,觉得大有作为的时机來临了,孰料乐极生悲,书生意气哪敌得了政客绵里藏针的狠毒,当他兴冲冲返回太仓家中,当夜就腹部剧痛不已,一命归西,死得实在离奇,由于人为的历史遮蔽,真相迷蒙湮沒,好友黄道周为之作墓志铭并挥泪題诗,诗中也隐约留下了对其死因的怀疑,计六奇《明季北略》上则较确定地说,是吴昌时用一剂药送张溥入九泉的,周延儒的复出,张、吴两人同是划策建功的人,但在争权夺利的斗争中,吴昌时把大权握在手中,不愿张溥尝鼎一脔,就出此毒计,当然,吴昌时的背后还能看到周延儒狞笑的影子,
张溥少年得志,锋芒毕露,不但对这个老师的某些行为看不上眼,而且经常要他按照复社的意思做事,因此周延儒对这个学生恨之入骨,只是为了利用才虚与委蛇,哪里肯真正洗心革面、痛改前非呢,张溥一死,全国性的复社顿时失去了领袖,周延儒在沒有什么把柄在别人手里,于是他的身边就被吴昌时之辈包围了
这次周延儒提出罢废厂卫,可能是他对张溥之死的一种愧疚的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