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无极通背缠拳(1 / 3)

加入书签

第三十二章无极通背缠拳

“乾隆御笔?”

“好歹是个皇帝,谁有这么大的面子叫乾隆御笔题字,还是江湖味这么浓的“神拳”二字?”一眼看到那画像,王进就愣了一下。要知道过去那年头,可不是现在这社会,冷兵器还在大行其道,能在那个时候被人尊为神拳的,那地位可就不是现在的什么拳师,武师可以想象的了。

画像下面摆着一张红木的供桌,几样供品都很新鲜,香炉里面的灰也是满的,显然是经常有人来这里上香参拜。药老站在桌前,自己先拜了几拜,这才拿起三柱檀香,递给了王进。

“你久在军中,对各家的拳法可能都不太了解。我这一派的拳法,近代的祖师也姓郭,大名郭永福,乾隆四十五年曾被御笔许为‘神拳’之名,威望一时无两。不过也有说咱们这位祖师其实是姓陈的,认真算起来应该就是陈家沟第十四世的陈有孚,因为打死了人,这才改了名姓,返回祖籍山西洪洞。”

王进悚然动容。

谁是郭永福,谁是陈有孚,他肯定是不知道的,但是陈家沟他知道呀。

鼎鼎大名的太极拳“发祥地”,河南温县陈家沟。

“原来祖师竟然是出身陈家,怪不得郭青青和我动手时,借力用力,泄劲的功夫用的那么好,却是和陈氏太极同出一门。果然是好拳,好内家拳!!”

当下王进也不敢怠慢,连忙点了香火,恭恭敬敬持香在手拜了三拜。

因为不是拜师傅,所以就没有太多的礼节,拜过了祖师之后,药老显得也十分高兴,拉着王进,两人就在练武场的地上,相对着盘坐下来。

“小王,你拜了祖师爷,和我学拳,咱们的关系就更近了。以后等你学有所成,最好还要去一趟洪洞,随我真正拜祭祖师爷,在这里条件简陋,就是个意思,到时候我把你写到谱里,记录下来,传于后世,你也就算是我这一脉的外传分支了。”

“一切都听您老的。”王进点了点头。

接下来,药老便趁着兴致,向王进讲述起自己这一脉拳法的来龙去脉,渊源典故。

中国的武术拳法,都是师徒相传,学拳之前除了拜祭祖师先人之外,一般都要听师傅讲述门规,入门几个月基本是不可能得到什么传授的。这也是过去一些老拳师有意为之,对徒弟们的一种磨练。

练拳的人最重要的就是“尊师重道”,不叫你牢牢记住门规,怎么会有归属感。

不过到了现在,很多规矩也不像以前那么死板严格了,就如同药老现在要传拳给王进,认真算起来,其实也是坏了许多的门规。但是药老却丝毫不在意,只略略讲了一些他们这一派拳法的规矩,便直接讲到了重点上。

“当年有福公,从河南折返山西,是得了贵人的相助的。只是隐姓埋名之下,他的拳法也和当时的陈家拳慢慢有了一些区别,相对于陈氏太极,对外只称无极缠拳,或者通背长拳而缠长的发音近似,缠拳,长拳在咱们这里说的都是九排子一百单八式,时间长了干脆就叫洪洞通背拳。”

“再往细说起来,内家三大名拳中,陈氏太极和其他几种太极,尤其是老架里,其实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明朝时候,朱元璋几次从山西迁人到河南怀庆府,陈家也就是那时候举家搬迁过去的,而陈家几代都是出身军伍,得了戚大将军的《拳经捷要》三十二式,这才在后来由陈王庭总结归纳,创出了太极的架子和捶法。只可惜现在陈家的拳法里面,最原汁原味的一百单八式长拳已经差不多失传了,反倒是在洪洞因为祖师的缘故,一直传了下来。”

“这么说,咱们的拳其实也是太极?”王进听得眉眼放光。

“大致的东西是差不多的,大家练得都是缠丝劲,只是打法上区别还是很大,练起来也有些似是而非。不过这两种功夫,是可以相互借鉴,互相弥补的,你要有机会,日后大可以去一趟陈家沟,和陈家的后人们搭搭手,交流印证一下,相信对你肯定有好处。”药老笑了笑。

“另外,小王,你以前练得拳是纯粹的打法,没有练法傍身,已经把身子练坏了,再要想练内家拳,就要先把这里面的道理弄明白一些。按照我的理解,天下拳法其实无所谓内外,黄宗羲在《王征南墓志铭》里提到的内家拳,其实指的就是现在四明张松溪那一派的武当功夫,偏重于道家的丹道,和咱们这一派是没多大关系的,只是后人牵强附会罢了。认真说起来,如同太极,形意和八卦这三大名拳,其实都是偏于实战,其出处大多都和战场上的大枪术关系密切,讲的是劲儿,练的人也多是职业的武术家,追求的是真正的武道。从清末以来,这三派拳法中宗师辈出,高手如云,而且还慢慢的吸收了道家内家拳养生,养气的长处,算是兼具两家之长。”

“所以,现在教拳的人,讲究越来越多,说的越来越天花乱坠,玄之又玄,说白了就是不想传人真法,只想教拳挣钱而已。在具体的一些的理论,你可以再去翻翻孙禄堂武学录,那上面说的已经很清楚了。至于拳法的几层道理,几重真劲儿,易筋易骨易髓之类的,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