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以身试法(1 / 2)
第三十六章以身试法
王进的拳,力如山崩,一拳下去不但打得木桩居中断折,分成两半,就连下面埋在地下的部分都被巨大的力量带着,把地面翘起一个大包。不但橡胶地面裂开好大一条缝子,下面铺的水磨石更被绞碎了一大片。碎石乱飞,险些打在一旁的郭青青身上。
好在她身法够快,反应及时,脑袋稍稍一侧,脚下自然转过半圈,便闪出去三四步,不过事发突然,却也吓了一跳,再看那木桩和地面,郭青青顿时气柳眉倒竖:“你这还是内家拳么?打起来连最起码的力道都掌握不了,真不知道你练了这么多天,站桩也站了半个月了,怎么还没有领悟发力时七分吐,三分收的道理。当初我练拳时……。”
说话间,郭青青忽然一顿:“我练拳时,这种发力技巧,九岁就练得滚瓜烂熟了。像你这样练拳发力的,和人交手,肯定就只有两个结果,要么你被打死打残,要么你把别人打死打残。这也太硬了,不是习武之道。”
说这些话的时候,郭青青心里其实是有些发虚的。内家拳博大精深,她虽然有药老这样的大宗师,随时指点,但拳法这东西,练来练去,别人怎么说,都也比不上自己在练功时的自发的体悟。
就像是上学一样,大家学的其实都是一样的东西,但到社会上,能够真正学以致用的,靠知识感变命运的却始终就只有那么寥寥几个而已。
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道理便是如此。
郭青青的拳法固然练得极好,但也绝不是像她刚才说的一样,九岁时就能领悟内家功夫用劲发力的精要。这东西越琢磨越深,而且几乎没有止境,想完全领悟,哪里是那么简单的,她之所以这么说,不过就是不想在王进面前低人一头罢了。
半个多月的时间,王进的进步有多大,她可是心知肚明的。
王进侧着头想了想,随即两眼直勾勾的看着郭青青,瘪了瘪嘴:“我原来在部队里练功,用的桩子虽然比这细一些,但都是纯铁铸成的,所以练拳发力讲究的就是又脆又快,力量小了打不断桩子,考核就不达标,要受罚。所以已经习惯了这么用劲!至于你说的内家拳发力,七分吐,三分收,我的确还有些不太明白,要不然你给我演示一下,到底怎么打?”
“不过我总觉得,内家拳之所以能胜过外家拳,就在于性命双修上,一个养字道尽一切。其他的什么用劲发力,归根结底其实都差不多少。”
“你这么和我说说也就算了,要是到外面被人听到,少不得又要惹来一堆麻烦。”
郭青青一听,先是一愣,随后脸色一下就沉了下去,再看王进时都有些暗自磨牙想要咬他一口的打算。内家拳,外家拳之说,虽然只源于当初黄宗羲的一篇“墓志铭”,且不管对错与否,几百年来下来,却早已经深入人心。尤其是练功夫的人,很多都是执着于门派之分,规矩又大,但凡是练内家拳的,一般都不大瞧得起连练外门功夫的,而且这些人骨子里面还有“同行相轻”的习惯,就算表面上不说,私下里也是眼高于顶。
偏偏王进这个人,本来就不是什么武术界出身的,对一应江湖规矩也不懂不明白。说什么话,向来直来直去。
这在郭青青看来,当然就完全是个异类。
不过,话又说回来。王进这人给她的第一印象就是“亡命之徒”,似乎他的命根本就不是他自己的一样,说话办事,一点顾忌都没有。孤零零一个人在伦敦,就敢把地头蛇一样的周方和打死,随后又雪夜连杀几十条人命!
这种事情,郭青青只要想想,头皮就发麻,但对于王进来说却如同吃饭喝水,一点影响都没有。碰到这样一个人,她沟通起来感觉实在费劲。
“我从来不怕什么麻烦。只要我的身体好了,麻烦再多,对我来说也不过就是一场磨练而已。历史上哪一位大宗师不是在无数的磨难中闯过来的……。”王进目光一立,声音铿锵如同刀剑出鞘。却是还没有明白郭青青话里的意思。
气的郭青青,啪一跺脚,咬牙切齿,“你……,从来没见过像你这么笨的人!”
“你给我看清楚了,咱们通背缠拳的发力,最讲究一个缠字,今天我先教给你,然后再学九排子套路和行拳。”
王进点点头,向后随即就退出了几步,让出地方来。不过郭青青这次的目标却不是王进打的那一种桩子,而是冲着一旁木人桩下手。
传说木人桩是由明朝时的戚继光首创,中间一根木桩,上下都有能够活动的横梁穿过,专门练习近身的帖打。杏林堂的这一具木人桩,通体都是铁梨木,横梁少说也有成人小臂那么粗。
郭青青这一动手,先在原地亮了一个懒扎衣的架子,随后手脚伸展,慢慢悠悠打了一趟长拳,活动筋骨气血。
王进在边上看的目不转睛,就只见郭青青脊背舒展,双臂摇晃,仿佛山间流水,天上行云,虽然只是一个小套路,但一招一式,打得气势十足,到了后来,她脚下挪移,双肩伸缩,身形起落之间,竟是不知不觉带起一股劲风,环身流转,吹得地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