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君前奏对(2 / 4)
厌恶有人贪污的,而且身为君王也讨厌别人把他当成傻子耍。又有哪个胆敢捋虎须?
在皇帝提到荣诚的小妾的时候,林黛玉就已经呆住了。她这才知道,虽然说官吏们纳妾乃是寻常之事,但是在一定情况下,这纳妾就会成为催命符。
有着同样的感觉的,还有贾赦。他跟着自己的外甥女儿一样,都低着头,不敢说话,生怕别人提起了他。当然,贾赦在心里决定了,回去以后。将他屋里的那些女人们都送出去,另外好好地跟自己的儿子说道说道,别让别人拿一样的借口折腾自己父子两个。上面不追究的时候,你纳多少妾都使得,但是上面要追究的时候,这就是现成的把柄了。要慎重,慎重,再慎重。绝对不能让二房又折腾自己的借口。
贾赦在心里暗暗握拳。
荣诚见没有人为他说话,更是垂死挣扎:“圣上,圣上。微臣这么做也是为了控制粮价、保证百姓们的生活安定、维护朝廷的利益啊。求圣上网开一面。”
皇帝气笑了:“为了控制粮价?为了保证百姓们的生活安定?为了维护朝廷的利益?你当朕是傻子啊?你这样做,还不是为了自己的腰包?如果你真的是为了朝廷,为什么账本上不见进益。反而多了许多亏空出来?你当真以为朕不知道你的那个妾的身价么?”
一提身价,在场的人几乎都反应过来了。原来对这位京兆尹还有些同情的林黛玉在短暂的迷茫之后,也反应过来了。
林黛玉生于闺阁长于闺阁,对外面的事情的确不甚了了,但是物以稀为贵和谷贱伤农这两句她还是知道的。
每年的夏粮收割之前。正好是青黄不接的时候,这个时候,不但是地里的麦子没有收割上来,就是山林里也没有多少可以饱腹的东西。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粮价也是一年里头的最高的时候。
这位京兆尹在此时把官仓里的粮食卖出去,保证了市场上有足够的粮食。而市面上的粮食多了,这价格自然也跟着走低,百姓们自然能够能够花比往年更少的钱买到更多的粮食。
这个道理。连林黛玉这样的小女孩都知道,更不要说上面的诸位大人了。
但是国家需要的是稳定、是万无一失。
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也要小心再小心。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防微杜渐比什么都重要。这跟林黛玉之前说的其实是一个道理。
皇帝不耐烦听眼前这个废话,挥挥手。就让下面的侍卫把荣诚给拖下去了。
等侍卫们清场之后,才见左相道:“陛下。这荣诚虽然糊涂,但是他说的也是一个事实,朝廷每年在这粮食上面损耗的的确不是一个小数。眼看着官仓里的粮食就那样白白地浪费掉实在是可惜。这些粮食可是百姓们的血汗呢。”
“那么,丞相有何高见?”
“圣上,微臣哪里有和高见?不过是觉得如果有人能够为朝廷承担这样的风险就好了。在夏粮收割之前,接手这批有问题的粮食,如果没有灾荒,那么等夏粮手上来以后,朝廷就可以将库里原来的陈粮给清理出去。如果发生了灾荒,那么可以以较少的代价,赎回这批粮食。”
右相笑道:“大人这个想法有些想当然呢。天底下谁愿意吃这样的亏呢?”
左相转脸对林家姐妹道:“此事,你们怎么看?”
堂堂一国宰相居然会问自己这个,林黛玉和林招娣都觉得很奇怪。姐妹二人对视一眼,便由林黛玉先开口道:“晚辈虽然年幼,但是依旧觉得相爷的话有几个不合常理之处。”
“哦,说来听听。”左相居然很好脾气。
林黛玉努力抓住脑子里面闪过的那些灵光,然后将它们编织成词句:“在夏粮收割之前,将粮食抛售出去,本来就是为了平抑粮价。也就是说,这些粮食是为了保证百姓们的口粮的。如果接手这些粮食的乃是大商人,那么这些大商人们囤积居奇又该如何?就是朝廷跟他们有了约定,也不能妨碍他们经营管理自己的财产。如果接手这些粮食的是百姓之家,这灾荒之年的,又如何赎回这些粮食呢?”
“也就是说,如果是大商人的话,就必须足够可靠么?”
如果说可靠的大商人,皇帝手里倒是有不少。就比方说那些皇商,皇帝很确定这些皇商们有足够的财力做到这些。
倒是贾赦,虽然给人的印象有些糊涂,这话说得可不糊涂:“可是天底下的粮仓可不少,又有多少人能够吃得下?如果是分给不同的人,那么又怎么保证每一个人都足够可靠?朝廷每年损耗的粮食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又有谁亏损得起?”
贾赦的声音也不算低,该听到的人大多数都已经听到了。
在以左相为首的这些官吏们的心中,无奸不商。加上自古以来读书人对商人的鄙夷,使得官场上的人对那些商户们既依赖,又鄙视。可以说,每年被那些官吏们榨干的商人们都不是小数。能够活下来的,大多数真的都是些奸商。真正的儒商不但凤毛麟角不说,还都不在高位。
因为政治力量的介入,商场也不在是单纯的商场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