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忌讳(1 / 5)
在林招娣的心中,林黛玉始终是那个软软糯糯、满心依赖自己的小小的一团,却没有想到,在不知不觉之间,林黛玉已经长大,已经学会了为家里思考。
林招娣的心中,满满的自豪的同时,还有说不出的惆怅和失落。
在林家姐妹再次交心,为了将来而共同努力的同时,皇帝驾临林家的消息宛如风一般地传遍了整个京师。
天子,万乘之君,都是对身为君王的威严的溢美之词。在这个世界,君王就意味着绝对的权力和绝对的威望。
这个世界上,君王离开皇宫乃是一件大事,更何况是驾幸臣子之家?那边皇帝才到林家,这里消息就传遍了整个京城了。贾家自然也得了消息。等贾母听说自己的大儿子贾赦也在伴驾群臣的名单之中,更是坐不住了。
这么好的事儿为什么不带上老二?就是老大跟老二有龌龊,不愿意带上老二,那带上宝玉总可以的吧?宝玉一向孝顺,又是个讨人喜欢的,如果宝玉在圣上面前露了脸,那宝玉的将来岂不是能够更加一帆风顺?对家里岂不是更好?
不要说贾母是这样想的,就是王夫人也抱着同样的想法。
横竖琏儿还在通州那边,赶回来是来不及的,可是宝玉还在京师啊?大老爷何不带上宝玉,让宝玉在圣上面前露个脸,为以后打个基础岂不是更好?
这个时候的王夫人忘记了自己算计大房的事情,也忘记了大房二房已经你死我活的事实,也忘记了贾赦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的事实。她一心想着如何说服贾母,让贾母发话,好给她的儿子贾宝玉一个出现在御驾前的机会。
在王夫人的心中,自己的儿子贾宝玉自然是千好万好,每一个人都应该好好对待自己的儿子。不把机会让给自己儿子的人都该死。
所以,这里贾赦才将皇帝送回了宫,那里贾母就派人蹲着了。等贾赦一从宫门里出来,就被贾母的心腹拦住了。贾赦回到荣国府,还没有进仪门,就被请到了贾母的荣庆堂。荣庆堂里,不但贾政王夫人到了,就连自己的妻子和宁国府的贾敬贾珍尤氏也都到了。
贾赦就知道今天这一关不好过了。
知子莫若父母,这句话在荣国府里也可以倒过来理解,知母莫若子。也许还有一句话可以解释。最了解自己的人其实是自己的敌人。
贾赦了解自己的母亲,也了解自己的弟弟弟妇。他甚至可以想象到自己母亲和自己的弟弟弟妇的反应。
可惜,有些事情是不能退让的。
尤其是在有关那个贾宝玉的事情上。别人不知道。他贾赦会不知道贾宝玉是个什么货色?这真要让贾宝玉去了御前,以贾宝玉一贯的无法无天口无遮拦,不给家里惹事才怪!御前可不比别的地方,可以遮掩过去。这那怕是说错了一句话,都有可能是大不敬。让整个贾氏一族上上下下都给贾宝玉买单。那个时候,三族里能够逃出去一族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听说贾母带着贾政王夫人和自己的妻子儿媳以及东府的那些人在荣庆堂里等候,贾赦就捏紧了拳头。
当初贾敏出嫁的时候,可是真正的十里红妆,羡煞了京里大大小小的姑娘媳妇。贾母自然是心疼自己的女儿的,无论是嫁妆本身的价值还是陪嫁的人手。贾母无一不是仔仔细细反反复复地推敲斟酌再三才确定下来的。尤其是那些陪房的丫头媳妇婆子们,随着贾敏一步一步地走上林家当家主母的位子,也在林家盘踞了二十余年。虽然贾敏已经死了。但是这些人却在林家扎了根。
没错,之前林如海的确发卖出去不少人,可是依旧有不少的陪房留在了林家。御驾亲临这样重大的事情,贾母还是有办法从这些人的嘴里掏出来的。虽然林家姐妹在御前具体的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打听不出来,但是光知道伴驾的都有哪些人就已经足够了。
贾赦回来之前。贾母就已经让她的人把事情打听得差不多了,当着自己和自己的次子儿媳妇儿孙媳妇儿的面一一禀报了。
对于贾赦在皇帝面前露脸一事。邢夫人和王熙凤自然是非常高兴的。这位大老爷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平时不声不响地闷在屋里,谁成想如今一下子就蹦到圣上面前去了。不管事情的经过如何,只要今天老爷没有犯错,就等于大房这边在圣上跟前挂了号。将来无论是贾赦补实缺的事,还是贾琏升迁的事儿,抑或是家里的袭爵分产的事儿,有了今日的事情打底,自然是容易了很多。
对于大房来说,今天是个好日子,今天的事儿也是大吉大利的大好事。如果不是贾母在场,如果不是贾母的神色有些不对劲,邢夫人王熙凤早就一叠声地吩咐下面给庙里点灯添香油了。
对于大房是好消息的事情,对于二房就不一定是好消息了。
别人不知道,但是屋里的人都知道,素来标榜着“正经的读书人”的贾政其实是一个多么不正派的人,用沽名钓誉这个词形容他,都玷污了沽名钓誉这个词。本来他这个小小的工部员外郎就不应该住在荣禧堂,结果他心安理得地住了;本来他的妻子就不应该拿着账本钥匙当荣国府的家,结果他心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