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别师友(2 / 3)
追随殿下多年。当知道他的心思。你说。等颍王登基之后。他将如何自处。”
张伯中想了想。苦笑了一声。却不说话。
杨昊愕然道:“这难道是个解不开的死结吗。”
张伯中道:“解铃还须系铃人。大帅系下的结。将來还得大帅來解啊。”
杨昊点点头。无奈地笑了声:“但愿能有那么一天。”又问张伯中:“先生以后作何打算。真不愿再辅佐我了吗。”
张伯中摇摇头道:“缘分尽了。到此为止吧。”
杨昊听了这话一时甚为伤感。自认识张伯中至今已有五年。这五年里张伯中由一介小吏成长为自己的左膀右臂。为自己分担了多少忧愁。做了多少棘手之事。立下了多少汗马功劳。自己逃亡大漠后。他为保住丰州残余而不得不转换门厅投在李忱门下。奉李忱之命收拢丰州旧部。自己东山再起。他又奉命來辅助自己。监视自己。这几年尽心竭力。并无丝毫怠慢。平心而论。张伯中对自己还是忠心的。即使他转投李忱门下以后。除了这次。他并未做过任何对不起自己的事。
相反他作为李忱的亲信。实际上在暗中帮了自己不少忙。已经成为自己和李忱之间联系的纽带。
自己能重新得到李忱的信任。首先得感谢吴成龙。沒有他的一力促成。当初自己就死在大漠了。其次就是张伯中。甚至可以说张伯中在此期间起的作用并不比吴成龙逊色多少。否则。他怎么能在短短时间内升任至五品横刀。像他这样出身寒微。沒有背景的人。想在刺马营里得到升迁。只有一条路:立功。不断地立功。不断地立大功。
自己从丰州惨败至今不过短短三年。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迅速崛起。张伯中居功至伟。自己本意是要举荐他入朝为相以酬其功的。那时候穆兰青已经呈來密报。明确无误地告诉他张伯中已经入了宝历社。是李忱安插在自己身边的监军。可这又怎么样呢。他张伯中当不起这宰相之职吗。当不起自己感谢他吗。不。他当的起。所以杨昊决定不改初衷。仍然向李忱举荐了张伯中。或许李忱会认为自己此举用意是拔掉张伯中这颗钉子而对自己心存猜疑。但除非他自己不答应。杨昊还是要玉成其事的。
然而今天。杨昊知道一切都不可能了。即使自己不追究他。又如何向别人交代。
见张伯中之前。杨昊甚至还幻想着他能以幕宾身份继续辅佐自己。但见了面。听了他的这些话。就知道这个想法其实很幼稚。张伯中说的对。缘分尽了。
想到自己即将失去一位亦师亦友的好军师。好下属。杨昊的心里就感到一阵阵的失落。空落落的感觉实在是不好受。这种感觉只是在他离开丰州。逃入大漠避难的时候有过。那时他听说晴儿跟着关索去了长安。自己突然觉得心中一件至关要紧的东西丢了。如同丢了一块心肝。久久令人难以释怀。
最后。杨昊问张伯中:“先生还有什么要教我的吗。杨昊洗耳恭听。”
张伯中认真地想了想。说道:“大唐需要霹雳之君。也需要宽厚之君。请大帅三思。”
杨昊默思良久。默默点头。门外东方兰已经备好了马车。眼见分别在即。杨昊不觉眼圈发潮。他拉着张伯中的手。和他并肩往外走。路上他又问张伯中:“先生走后。谁可接替。”张伯中道:“郑帅可以参与军事。方立天可以处理私务。至于朝堂之事。大帅可与穆兰青和二张商议。至于军师厅。名与权不可同假一人之手。否则只能害人害己。”
杨昊微笑点头。待东方兰扶着张伯中上了车。他从侍卫手里接过一个大包袱双手递给了张伯中。笑道:“先生可多置良田美宅。多买美人歌姬。逍遥度日啦。”
包袱入手十分沉重。张伯中微笑道:“多承美意。”放下了包袱。抱手在胸前。含泪说道:“大帅。多多保重。张伯中告辞了。”
目送张伯中的马车消失在夜色中不见了踪影。杨昊仍伫立不肯回头。直到东方兰再三催促。这才回身望回走。一路上他只觉得双腿轻飘飘的。总难踩踏实。回帐坐定。取了公事本在手。半晌看不进去一个字。转眼又是掌灯时分。东方兰进來说道:“方立天來向大帅辞行。是否接见。”
杨昊点头。方立天向杨昊行礼已毕。恭恭敬敬地站在公案前。说道:“属下來向大帅辞行。”杨昊道:“你老师走了。你为何不去送行。”
方立天道:“我拜张伯中为师。乃是奉命行事。我与他并无师生之谊。”
杨昊道:“可我告诉你。他临走时向我举荐你。要我重用你。你不认他这个师父。他却很欣赏你这个弟子。”
方立天漠然一叹。说道:“恨之恨我与他有缘无份。”说时。眼圈竟有些发潮。
杨昊不动声色地说道:“此次平定叛乱。你立了大功。未得奖赏。却要你隐姓埋名去那瘴气之地。放弃到手的繁华。一切又要从头开始。你心里怎么想。”
方立天道:“我能不能不去。”
杨昊道:“不去不行。”
方立天道:“大帅深谋远虑。属下难测高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