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真道、一面湖水(2 / 3)

加入书签

良久后笑道:“师弟高才名士,大器已成?虽著述了《真诰》、《药总诀》、《本草集注》、《肘后百一方》等大作,也算是立一家之言。加上炼金有成,勉强算是德泽万民,然则古人提出立德、立功、立言,三立之后建不朽之道方成圣,师弟比之若何?”

陶弘景默然了。却依然不悲不喜,超然于外。

唐睿惊呆了,瞠目结舌。

他压根儿没想到正经起来的孙不二居然也散发出超然气质,浑身透出一股仙人味道儿,拽拽地问难于陶弘景。

神仙?童真?还是返璞归真?

刹那间,唐睿心里掀起惊涛骇浪,轰隆隆跌宕——立德、立功、立言之后建立不朽大道,古往今来,谁能如此?老子?孔子?墨子?

“是啊,谁能堪当圣人业位呢?细细思量,或许只有伏羲才算是真圣人,其余皆不足论,充其量是个伪圣人罢了。”陶弘景似有所感,唏嘘不已。

唐睿闻言,错愕思忖:伏羲教民作网渔猎,提高了人类的生产能力。教民驯养野兽,诞生家畜。变革婚姻习俗,倡导男聘女嫁之婚俗礼节,使血缘婚改为族外婚,结束了长期以来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状态,立下不朽之德。

伏羲始造文字,用于记事。将其统治地域分而治之,而且任命官员进行社会管理,为后代治理社会ti gong借鉴。又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创作乐曲歌谣,将音乐带入人们的生活,立下不朽之功。

伏羲创立八卦,蕴含了“天人谐和”之整体、直观思维方式和辩证思想,从而诞生出华夏文化原点,立下不朽之言。

可其后之黄帝传下《黄帝内经》,神农传下《本草经》,又炎黄合族,打败蚩尤,创建了华夏民族,难道这也算不上圣人吗?

“师弟之言大善!”孙不二的狐狸尾巴又翘起来了。只见他端起茶碗,“哧溜”一饮,吧唧着毛茸茸的大嘴评说道:“孔子篡改史实,著《春秋》而立礼仁,却被他的徒子徒孙誉为圣人,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哈哈哈!若真说起来,炎黄二帝奠基华夏衣冠,可算半圣,师弟以为然否?”

“吾族农耕,起始于炎黄,乃我华夏之幸也!”陶弘景附言感概道:“神农之本草、黄帝之器造,皆功盖万代,视为不朽。然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之五帝却少了不朽功业,多了利争和不贤之弊流传,反倒是大禹治水,活我华夏祖先无数,可谓不朽功勋。”

“他们是神还是仙?”孙不二突然发问。

“呃……”陶弘景一噎,面露不悦。俄而吐了口气,淡然说道:“我著《真灵位业图》乃因黄巾失败,张鲁降曹,天师部众北迁,散布天下,历经魏晋发展至今,道场紊乱,斋醮科仪无序,想正本清源而已,师兄何必计较这事儿。”

“你将神仙分七等,三皇五帝位列主神,比之儒家立言‘礼仁’,制定宗法相差太远,更是虚幻,于我华夏族人何益?”

“西来佛教肆意,欺我华夏无人,师弟身为《三洞经》传人,理应站出来与佛教抗争,存留华夏衣冠,难道不应该吗?”

“若非师弟阻我,秃头早被我杀光了,哼哼!”

“你宰了无数淫~秽秃头,为何佛徒越来越多?”

陶弘景和孙不二一问一答,让唐睿蒙圈了,找不着东西南北。

陶弘景博学多才,古今罕见也就罢了,没料到时常搞笑的孙不二也能问出如此高度之语,其思想境界与陶弘景不相上下,刹时惊讶不已。遂暗自感概:若在后世,老不休定然是妥妥的一枚国学大师印章啊,居然对我无数次的放肆容忍,其行、其德、其品性,真够我学的!

“这……是无耻之徒层出不穷而已,哎——”孙不二长叹一声,闷闷不乐道:“我深思了三十年,一直没找到原因,还是阿睿说得好哇,人生来平等,只不过被强权拆分出了贵贱,又被儒家、佛教奴化而不知道抗争而已。所以,我想学古之炎黄,把‘玄天谷’、说书门、从事门与你之‘上清派’合一,创建‘真道宫’与佛教抗衡,你思虑这多天,有da an了吗?”

陶弘景慨然叹道:“不瞒师兄,你之提议很有高度,内心很想一试。然则思之何为真道,却感悟到一面湖水……”

“真道是一面湖水?”孙不二大惊,俄而手舞足蹈,“哈哈”大笑道:“好!妙!水生万物,是生命之象也!”

陶弘景冷冷一笑,道:“梁帝舍身侍佛,大建寺庙,将佛门教义广为传播,南北名士谁不去研习佛法,‘真道’初创,道意生疏,谁愿意进入?”

“如今世风日下,致使佛教成了大道,而我华夏学说反而受到压制,老夫偏就不服!”孙不二须发怒张,高声咆哮道:“谁是大道?谁是小道?目下评判,岂非为时过早?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上清派也好,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