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大结局(2 / 2)
另一个天黑前回到长乐村。村子还是她走时的样子。村口挂了一盏红色的灯笼。给过路的人一线光明。她居然有种近乡情怯的心境。缓缓。沿着村子里熟悉的小路。她的那个家在村尾的转角处。
她越走越慢。担心这最后的唯一破灭。还有什么能支撑她活下去。
屋子里的灯亮起來。
若殷立在门前一会。门打开。出來个小姑娘。梳着两条辫子。若殷心口一颤。简直不敢再靠前。幸好不过是几个呼吸的时间。很长很长。屋子里又走出一个人來。
段恪看到门口站着个无声无息的人。警觉之下。想把小姑娘拖回到自己身边。再看清楚若殷的脸。整个人怔在那里。一时脸上分不清是惊是喜。或是太惊太喜。反而看不清楚。
小姑娘怯生生地躲到段恪身后。轻声唤道:“叔叔。有客人。”
若殷已经蹲下身子:“你不认识我了吗。”
小姑娘多看她几眼:“认识。你是那个很好看的姑姑。”
若殷一把将她抱在怀里。仰头看着段恪。轻声道:“你带她出來了。”
“小岳不在了。玉珠也……”段恪涩声道。“我能救出來的不过是她一个。”
“相公。我回來了。”若殷抱着孩子稳稳站起。轻轻一笑。风中晃见。艳如纯白的海棠花。
段恪揽臂将两个一起拥住。若殷分明看到他眼中是泪:“小若。欢迎你回家來。”
*
长乐村中。余生可得长乐否。
*
棹歌的故事到这里全部都结束了。最后还是沒忍心拆散这一对璧人。也算是故事不幸中的大幸。后面有一个岳云的番外。还应该有一个长乐村中的番外。是对故事历史的一个交代。
一直说棹歌是我十年前就想写的故事。那时候就有杨若殷。钟子弦两个人物设定。两个自小一起长大的女孩子。最终走上不同的道路。从半年前开始写。一直到现在全部完工。历史剧读來一定颇为艰涩。中间几次。差一点断文。谢谢大家陪我一路走來终于将这个故事写完。
用岳飞将军的满江红作为最后的结尾。画一个句号。
*
岳飞
*
满江红
*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