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三个疑团(1 / 2)
142.三个疑团
丁国义感觉到一点蹊跷,那面李來福还说是和书记有矛盾,尿不到一个壶里,可李天佑却吞吞吐吐,只说儿子脾气怪,再就是公家的事说不清,李军不仅辞掉镇长职务,连公职都辞掉了,这在一个家庭來说,是不得了的大事,作为父亲居然能糊里糊涂说不清?
这时村干部孙志荣和李生贵來看丁国义,并有几个年轻人跟随进來,近十年來,东峪的领导班子更迭频繁,孙志荣和李生贵是去年才换上來的,因此丁国义都不认识,
孙志荣自我介绍道:“丁书记,我叫孙志荣,任支书,他叫李生贵,任主任,你不认识我们,我们可认识你,”
丁国义:“我已退休,称老丁,行吗?”
李天佑:“他一來就说了,要咱们称老丁,我们已经习惯了,”
孙志荣点点头:“行,”
村干部來了,丁国义就问到村民的生活生产情况,这已是多年來形成的习惯了,孙志荣是个高嗓门,说道:“老丁你是问村里的生产群众的生活吧?沒问題,形势大好,越來越好!”
丁国义瞧着对方,在琢磨着这两句改革开放前使用率很高、现在听起來已经很不习惯的空话、大话是啥意思,
孙志荣读懂了丁国义的表情,说道:“老丁你是觉得我这话有些空吧?那就说实的,全村人均纯收入二千五百三十二块钱,”
丁国义听了很高兴,说:“好哇,这与你们的工作是分不开的,”
“与我们沒关系,”孙志荣说,“这是上级领导的功劳,我们能做的就是同上级领导保持高度一致,领导说怎干就怎干,领导说怎说就怎说,”
丁国义听出弦外之音,而且他说的形势大好与村里连电视都看不成的情况明显矛盾,于是问道:“怎么村里连电视都看不成?”
孙志荣说:“村里连提留款都收不上來,沒钱,”
丁国义:“人均纯收人二千五百多,怎么连提留款都收不上來?”
孙志荣以苦笑作答,
丁国义:“差转台修理或是更换新的,都用不了多少钱,你们找找我不就解决了?怎么不作声呢?”
孙志荣摇摇头说:“我们应当报喜,不应当报忧,用他们家李军的话说,这是老传统,我们应当继承老传统,要是到市里找你要钱,这不是给镇上和县里抹黑呀?”
丁国义听出孙志荣说的全是反话,他本想就这个话題继续追问下去,一言未发的村主任李生贵已十分专注地吸完他给的一支“芙蓉王”,站了起來,说道:“咱走吧,让丁书记,,老丁歇着吧,”孙志荣也站起來说了声:“老丁你歇着吧,”就往外走,不给对方一点挽留的余地,
李天佑夫妇送客到院门口以后,忙去准备午饭,窑里就留下丁国义夫妇,两人对视了一下,丁国义说:“马吉祥的死是一个疑团,李军的辞职是一个疑团,村支书孙志荣的一堆反话又是一个疑团,马吉祥的事,咱们要到他家住两天,这疑团能解开,其他问題你能听出來,全在镇领导那里,我要是在职,可以了解,可以检查,可以听取汇报,要是真有问題,我可以批评,警告,甚至责成县委县政府作出处理,可现在不行了,沒有这个权了,”
王慧说:“无权了,也就沒有责任了,不管啥事,只当闲话听听就是了,何必往心里搁?”
丁国义点点头:“也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嘛,”
王慧叹气道:“令人不快的是躲不开的势利,我们原本是躲城市、官场的势利,谁知农村也一样势利,你给村里办了那么多好事,你不是说,你一來人们就围着你,说许多感恩戴德的话吗?可这一回并非这样,你來两天了,谁说过这样的话?支书和村主任也是两天之后才露面,也沒有对你曾有过的好处吐露一个字呀!这就是说,你在台上时,承认你的好处,而且加倍感恩戴德,你一下台,所谓的好处也就一笔勾销,从此不再提及,你看是不是这样?”
丁国义也有这种感觉,但嘴上还不愿意承认,他认为,农民中也有势利之人,但就整体而言,农民应当是社会上最少势利的阶层,王慧说,这是旧观念,老眼光,由此王慧开始怀疑自己所倡导的还乡之举是否正确,丁国义不这样认为,他说这仅仅是下來以后遇到的一点具体问題,不能以此否定还乡的大方向,但这种分歧是在闲谈之中各自表述的,他们不能在这里又是在这样的问題上展开争论,何况丁国义的否定态度也不很坚决,嘴上说不一定是这样,心里却想这种可能不是沒有,
于是谈话就变得有一搭沒一搭,直到吃午饭,为了方便客人,李天佑把餐桌搬到丁国义他们住的窑里來,紧接着饭菜就端上來,先是满得冒尖的四碗:红烧肉、肉丸子、炖羊肉、肉炒粉,接着上碟子,都是花生仁、土豆丝、粉皮之类的凉菜,上至六碟方止,因为四碗六碟是此地待客的最高标准,主食是饺子,随后上,
“哎哟我的大嫂!”王慧瞧着桌上的碗碟惊呼道,“这么多菜,又多是肉,能吃得动吗?”
高凤娥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