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修行的法则(1 / 2)
小样微微一笑:“西方说的是西北,乾位也就是肺经足下。修行的第一步就是先练手脚的外功,还有打通滋养好脾经和肝经。把内气引入三阴交。就完成了修炼的第一步了。”
这一刻我听明白了,于是又说:“勿用于心,行于天道,出四维,乱上下者为忌是什么意思啊?”
“修到必须有为,无心,意思就是不可以急于求成,不可以脱离人的正常承受能力,否则就乱了方寸不但会失败还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小样如同明白了什么一样用崇拜的眼光看着我。
“雪灵我知道了,我之所以急功近利还没有成果的原因,就是急于求成,我学了上百种东西魔法,但是没有定性的好好学习过一种。我总是害怕彷徨,因为一只老鼠的寿限很有限,我总想离开i成功,越是如此,于是不行。”
“不错,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所以我们如果要修道必须遵从自然。”我看过几页道德经。有些东西还是懂的。
小样说:“老子破天荒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
"它的涵义博大精深,可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也可从文学的方面去理解,还可从美学原理去探求,更应从哲学体系的辩证法去思维……哲学家们在解释“道”这一范畴时并不完全一致."
"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同时也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泉源。"
"不过在“道”的解释中,学者们也有大致相同的认识,即认为它是运动变化的,而非僵化静止的;而且宇宙万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一切运动,都是遵循“道”的规律而发展变化。"
"总之,在这一章里,老子说“道”产生了天地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说明,而是非常深邃奥妙的,并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领会,这需要一个从“无”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其实生物修行最好的方法就是遵循道。”
我怕误导小样于是说:“其实也不然,你知道吗?老子只是道的一个流派,他说的是身死心不死,要活在人的心中,但是打通先天之气之后真的可以长寿,是同类寿命的数十倍,从而用漫长的时间修成正果。”
小样说:“知道了,雪灵。那我就应该常年吃素,多多修行,时间长了自然就有起色。”
“对有为则无为,无为则有治,你放心吧。你一定可以长寿的,至于永生,我就无法回答了。自我看来人世间还没有恒古不变的东西,就连日月都有消散的一天。”
“道的属性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这是早已存在的一个问题,自古及今,它引起许多学者的浓厚兴趣。在历史上,韩非子生活的时代距离老子比较近,而且他是第一个为《道德经》作注的学者。"
"关于什么是道,在《解老》中,韩非子这样说:“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这表明,韩非子是从唯物的方面来理解老子的“道”的。在《史记》中,司马迁把老子与韩非子列入同传(还附有庄子、申不害),即认为韩、庄、申“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汉代的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同样认为老子的“道”的思想是唯物论的。"
"但是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代,情形有了变化。一些学者体会老子哲学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妙义,肯定宇宙的本体只有一个“无”,号称玄学。随后佛学传入中国并渐渐兴盛起来,玄与佛合流,因而对“道”的解释,便倒向唯心论方面。"
"宋明时期的理学家同样吸取了佛学与玄学思想,对老子的“道”,仍旧作了唯心主义解释。总之,“道”是唯物还是唯心论,学者们一直有根本不同的看法。”
“道既是唯物的也是唯心的,因为世界上的东西都是虚实并重的。你看房子是空的可是却可以住人。但是你若不用材料搭建那有何况来的房子?小样你明白了吗?”
“我有些明白了,不过老子是提倡虚的。“道”这个哲学概念,首经老子提出。这个颇带东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