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3章满清议事(1 / 2)

加入书签

在西魏国将诸事理顺,藩府渐入正轨,并制定了藩府今后的国策时,北方的满清也在做同样的事情。

同西魏的战事结束后,清军拔除了徐州,整个北方除了几股不成气候的土寇没有剿灭之外,便没了大的战事,苦战大半年的清军终于能进行一段时间的休整。

这时天下局势已经改变,满清朝廷便也需要改变策略。

清廷很有必要进行一次商议,来确定消化江北,进一步控制降军,还有理顺满清朝廷的诸多事宜。

七月初,在高义欢忙着大婚和出征川蜀时,北京的满清朝廷,则正在忙着制定新的战略。

清晨,几声钟响唤醒了紫荆城,红墙黄瓦的宫城充满了威严,却又冷冷清清。

这时穿着黑色朝服的满清大臣,鱼贯进入大殿,从天空俯瞰,就像是一群黑色的蚁群。

众多大臣们抖擞精神,三三两两一边往里走,一边小声的议论。

在拔掉徐州后,代善便率领八旗回到北京休整,正好赶上这次朝会。

这时他正和瓦克达在前走着,身后却有一人快步追上来,急声唤道“二叔!”

代善和瓦克达停下步子,回头一看,却是肃亲王豪格追了上来。

“哦!”代善脸上带着和蔼的笑意,“肃亲王也回京呢?”

豪格走上前来,沉声道“是啊!局势如此,侄儿担心大清的江山社稷,所以急着赶回来。”

说着,豪格看了代善一眼,“二叔对现在的局势怎么看?”

代善脸上带着笑容,并不接茬,“快进殿了,等会儿再说吧。”

豪格见此悻悻笑了笑,“这样啊!那也可以。”

说着他看见不远处的济尔哈朗,便告了声罪,疾步走了过去。

瓦克达看着豪格的背影,不禁道“阿玛怎么不和他多说两句?”

代善摇了摇头,“豪格做事优柔寡断,临事不决,事后又常常悔恨,成不了大事。他想说什么我都知道,无非是对摄政王不满,想扳倒摄政王罢了。”

瓦克达道“可是摄政王近期的施政,确实有问题啊!”

不只是豪格,瓦克达对多尔衮也不满,他接着道“摄政王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既没有灭了南京,也没打垮高蛮子,还让大清损兵折将,难道不该质疑么?这大清可不是他多尔衮的!”

代善微微颔首,可随即却严肃道,“质疑没有问题,可是想要拆台和拖后腿就有问题了。这次豪格带着两蓝旗,绕道河套牵制高义欢,他的兵马到了河套后,消耗着山西挤出来的军粮,却没与高蛮子一战,就很有问题。这次摄政王是损兵折将,可是八旗毕竟在他的带领下入了关,占据了如此广阔的区域。此时与在关外时相比,摄政王还是有功绩的。”

说着,代善注视着瓦克达,“对于摄政王,本王也有所不满,不过现在正是我大清能否在关内站稳脚跟的关键时刻,本王看了看似乎也没人能比摄政王做的更好,而且摄政王的威望还在,豪格根本扳不倒他,所以你不要和豪格搅和在一起,明白吗?”

虽说满达海的死,让代善对多尔衮很有意见,不过从大清的角度出发,代善并没有因此就同多尔衮做对,他依然保持着相对中立的态度。

这也是多尔滚愿意让他接替多铎的原因。

瓦克达对代善的话,却有些不以为然。

他还年轻,心里想法多的很,同年迈的代善不一样。

代善已经快入土了,对自己的能力有清醒的认识,同时也没有了争强好胜之心,心中更希望大清朝局能够稳定。

瓦克达不同,他正当壮年,又是个三代,总觉得自己能力很强,能比别人做的更好。

本来他慑于多尔衮和多铎的淫威,不敢不敬,但满达海、孔有德、尚可喜的死,让他内心产生了怀疑,似乎多尔衮、多铎也并不是那么厉害。

他微微点了点头,也不知道听进去没有,眼神有些飘忽不定。

这时两人正说着话,众人已经进入了大殿,分立两侧站好。

代善眯上眼睛,站在左首不再说话,耳朵里传入各中嗡嗡声,大臣们都在小声交谈,说得都是“西魏“、“高义欢“、“南京“之类的话题。

不多时,内侍高声唱道“摄政王驾到!”

殿上除了几个王之外,大臣们立刻行大礼迎接,多尔衮虽是摄政王,但平时的做派,同皇帝并没什么区别。

多尔衮进入大殿,在王位上坐好,然后把手一抬,让众人免礼。

这时他便开口道“朱慈烺退守江南,水师横江,朝廷急切不能下。高逆建藩西安,其势以成,我大清亦难以攻灭。眼下时局,你等以为该怎么办?”

清军入关三年,斩获颇丰,但是也疲态尽显,打起仗来开始力不从心了。

殿上的人议论纷纷,豪格和济尔哈朗互相对视一眼,只是冷眼旁观。

众多满清大臣中,学士冯铨站了出来,行礼道“启禀摄政王,大军久战,奴才以为眼下最重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