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七文物交流大会 1(2 / 2)

加入书签

器晚期的黑陶。

秘色瓷器源于汉,盛于五代。据传五代吴越国王钱鏐指定秘色瓷为专用瓷,庶民不得使用,是吴越贡瓷。

周辉《清波杂志》中云:“越上秘色器,钱氏有国日,供奉之物,不得臣下用,故曰秘色”。

唐代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中也写道:“九秋风露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秘色瓷的特点就是胎薄、器面光滑,施釉均匀,器型规整。

子鼠面具人带来的是一个四瓣花口碗,器形规整,色泽青绿。从色泽上推断,应该为五代中晚期的瓷器。五代早期秘色瓷以黄为主,滋润光泽,呈半透明状;而青绿则主要出现在五代晚期。

叶子峰可以断定这件秘色四瓣花口碗,应该出于五代晚期。只可惜,这只四瓣花口碗其中二瓣花口出现了冲口的瑕疵。冲口就是口缘上胎釉碰伤出现了裂纹。它的冲口虽然不大,但却影响了品相,自然也就影响了它的价值。

他的另外二件器物,一件是品相完好的蛋壳黑陶杯,别一件只是黑陶残片,从器形看,这件黑陶残片应该是一个盛水器。

据传,黑陶始于舜,距今也有6000多年了,所以,黑陶又有舜陶之说。

黑陶的特点就是“薄如纸、黑如漆、亮如镜、声如罄”。又因为其胎壁极薄,又有“蛋壳陶”之称。

而这只蛋壳黑陶杯,造型纤巧细致,圈足底座,细柄高脚,中部透雕,上部敞口微开,整体无釉而漆亮如镜,胎体很薄,象极了现代的高脚红酒玻璃杯,是黑陶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在现存的黑陶当中,鲁省博物馆收藏了类似器形的蛋壳黑陶高柄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