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老中医(1 / 2)

加入书签

韩萧是一个爱出汗的人,汗腺比较发达,但是经济却不发达,经常借外债,买一些他爱看的一些书,其中最多的还应该是小说。最糟糕的是他借人家钱不还,每次他的那些债主们来找他讨债,他都会躲而不见,或者干脆说没钱,令那些债主们颇感头疼。不知是老天有意惩罚他,还是受了哪位神通广大的债主的诅咒,他得上了一种“怪病”。

有病就得治。韩萧在老妈的不断催促下来到了他最不想来的那个地方——门诊。

为什么不去医院,而去门诊,韩萧的老妈是这样认为的:原因有三。

第一点,经济划算。这是最重要的一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就是这个道理。去趟医院,你要不是花了两三百的,都不好意思出来,人家医院的护士都懒得欢送你。而去门诊,就不一样了,上一次门诊,头疼脑热的什么,花个二三十的就出来了,人家主治大夫还会把你送出门,真是平民级的价格,贵族级的服务。

第二点,离家近。骑上自行车十分钟就到,免去了路程上的烦恼。

第三点,脸熟。所谓的脸熟,就是指老妈与那个门诊的大夫长年打交道,互相熟悉了,久而久之,老妈就愿意去哪里看病了,用专业的术语来讲,这就是“客户忠诚度”。

基于以上三点原因,韩萧是必去无疑的。

到了门诊,韩萧便浑身起鸡皮疙瘩,刚走到人家院门口,他就能闻到一股中药的气味儿。这个门诊是开在家中的,号称是“祖孙三代世代为医”,以中医为主。在世的这位大夫是第二代,还有他的两个儿子,是第三代,所以,祖孙三代世代为医的说法合情合理。

在过去,中医又被人称作为“郎中”,韩萧一直认为叫郎中要比叫大夫好听,每次他被迫让老妈带到这里后,见到那位老中医,他都会尊敬的称他为:“贾郎中!”

老中医的的确确姓“贾”,韩萧能从门诊内的墙上挂着的锦旗看出来,几乎每面锦旗的落款都是:敬赠贾大夫。他有时候会问这位老中医:“您是不是宋朝丞相贾似道的后人?”

韩萧与老妈来的时候,那位老中医恰好去吃午饭了,他的一个儿子在。韩萧看到老中医的这个儿子还是有印象的,因为这个人的眼球很黑、眉毛很浓,极易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韩萧的眼中,这个人无疑是给他爹“看场子的”。

如果说那位老中医是一位一流的大夫的话,那么他的这个儿子就是不入流。老中医身上的那些好东西,他的两个儿子只学了些皮毛,完全不能独当一面。这自然是韩萧心里面琢磨的。当老妈向老中医的那个儿子说出韩萧的病状后,那个人则是始终保持一个腔调:“等俺爸吃罢饭再给你看看吧!”言语之间,透露出一种乡野郎中的气息。

韩萧与老妈是左等右等,从刚来时的十一点四十四,到现在的十二点一十一,他们足足等了二十七分钟。老妈有些着急了,问老中医的儿子:“你爸咋还没吃晚饭?”

“俺不知道,俺给你去瞧瞧!”他说完就转身去另外一个院儿了。

老中医有两个儿子,而且两个儿子都已成家,大儿子都已经有孩子了。在他们快要结婚前,老中医就按照农村的规矩,早早的就把家分成了两半,一个儿子得一半,避免以后因为家产而闹矛盾。所以。曾经一个大院子,被一堵墙分割成了两个小院儿了。眼前的这堵墙,让韩萧想到了外国历史中的“柏林墙”。

韩萧旁边站着一位看起来三十来岁的女人,她说:“一般人家医生都吃饭慢,有助于消化,对肠道好,能活个大岁数!”

老妈即使不认识这个女人,也冲她笑了笑,以缓和尴尬的局面。

老中医终于从另外一座院子出来了,他左手搭在了右手上,远远看去,像是在随时随地的进行自我把脉。

韩萧差不多有一年多的时间没有见过这位老中医了,这一次,韩萧看他第一眼,他心中暗暗地念道:“真不愧是老中医,保养得真是好。”

老中医依然是鹤发童颜、眉清目秀,除了那苍白的头发外,其他的部位丝毫未见有岁月刻画的痕迹。每当韩萧见他,都会情不自禁的“偷窥”他,与偷窥美女所不同的是,他甚至可以正大光明的盯着他看。

“贾老夫!”老妈叫老中医。“您给孩子瞧瞧吧,看他得的是什么病。”

老中医满含笑意的掀开门帘,进屋了,也就是他的诊疗室。

“萧儿,给老夫说说你的病吧!”老妈对韩萧说。

韩萧听了老妈的话,对老中医说:“我只要身上一发热,一出汗,皮肤上就会有那种小红点,全身都有,而且有时候还痒痒。”

“这是咋回事儿啊,大夫?”老妈紧接着又问。

老中医不慌不急的慢慢道来,他说:“没什么大事,吃点儿药就好。”

老妈问:“是过敏吗?”

“不是,先吃点儿药吧。”老中医的回答依旧是不急不缓。

韩萧心想:“吃药?我都多少年没吃过药了!”可是没办法,有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