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风雨来袭(上)(1 / 2)

加入书签

这日李柏舟早早的便辞了母亲,上山来寻林宇成。不消一刻,他已经来到那处山崖之下,撩开树后的长草,只见洞口泛起一阵涟漪,却是林宇成知道他到了,已经解开了山洞的禁法。

他深吸了一口气,大步迈进洞中,只见山洞角处盘坐一个人影。青烟般的云气将那人的面目也遮住了大半,瞧得不甚清楚。

李柏舟向那人影施了一礼,便坐在石桌旁等候。

光芒闪动,林宇成已经打坐完毕,坐在了石桌之旁。李柏舟见他,神采飞扬,仙风道骨,再也不似初见之时的病态垂老之姿,知他伤势已好,也代他欢喜开心。但此时的林宇宇成却给李柏舟一种模糊的感觉,特别是他修习了《存气炼神录》以来,这种感觉就更加明显了。明明人就在眼前,却好似隔着千万里一般,两人之间似有云雾阻隔,使林宇成显得缥缈虚幻,那么的不真实。

林宇成道:“小友,我伤势已痊愈,打算明日就回转青城山。那事你可考虑清楚了吗?”

李柏舟道:“多蒙道长厚爱,肯收为弟子,只是……只是小子尚有老母需要奉养,不敢抛离,不能随道长回青城上了,这里多谢道长传法之恩!”站起身来,向林宇成深深一礼。

他知道林宇成传他道法,全因为自己与他有相助之恩,若不入他门下,他便不愿受自己大礼,故而不曾跪拜。

林宇成长叹一声,说道:“也好,常言道世上没有不孝的仙人,你能如此,足见你的孝心。你心性纯良,我传法与你也不算私传乱授。《存气炼神录》虽不是极好的道法,却也不凡,只要你肯努力修习。也足够你行走世间了。”

李柏舟随后又将小婷所讲及昨日自己亲历之事都与林宇成说了。林宇成听后,面惊讶之色,说道:“那该是昆仑弟子,想不到连他们也出世了!”他略一沉吟,又道:“此处风云际会,乱势已成,你需多加小心,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在人前显露法术,否则容易招至杀身之祸!也罢,我这还有些符箓,也一并送与你吧。”说着便有十二道符箓浮在空中。

李柏舟见这符篆好似用黄纸朱砂绘制而成,上面全是线条飘逸的图画,有的像是文字,有的是繁复的圈点线条构成的图形。这些符箓灵气盎然,在他面前旋转飞舞,十分有趣。他问道:“道长,这便是符篆吗,有什么用处?”

林宇成道:“符篆乃是道法的一种,修士用符号,图形,文字等拘使天地灵气,将之封存于符纸之上,使用之时只需念动口诀即可,功效依图文不同而各异。道门中神霄派尤擅长此法。你现今修为还浅薄,危难之时也许能派上用场。你且将这符篆图形记下,待我传你驱使口诀。”李柏舟将各个符箓图形记了个大概,林宇成又为他讲解各个符篆的用途及口诀。

李柏舟仔细聆听,花了一刻钟才将一十二道符篆图形与驱使口诀都一一记下。随即运起摄物决,便将这些符箓都收在手中,在怀里放好。又谢过林宇成,便出言告辞。

林宇成却将他叫住,说道:“你已生出内气,已过了胎息期,有筑基期的修为了。你若有大毅力,潜心修习,便能再进一步筑基炼己,修成乾健之体,寿元将大大增加。待你母百岁之后,还可来青城山,经过九重考验拜师修道,未必不能感应天地!”

李柏舟大喜,忙问道:“道长,胎息期我是知道的,于丹田中之生出先天真气,即为息达地根,是为胎息了。那筑基炼己,乾健之体又是什么,何为感应天地,这些《存气炼神录》虽有提到,小子却不甚理解,还求道长解惑。”

林宇成呵呵笑道:“本来你修为未到,这些不合与你说,只是你资质尚好,可能有所进境。我走后又无人指点,便破例于你说一说。今日你便在这洞中修习,有什么不解之处都可问我。”

原来修道界素有法不轻传之说,各大门派于道法都极为重视。道法传承都是师徒亲口传授。除非真传弟子,否则一部道法是不会整部传授的。只有弟子修为达到一定程度,有再进一步的可能,师傅这才传下下一层次的道法口诀。像李柏舟这般,不入山门却得传整部法决的,不能说绝无仅有,却也少之又少。

林宇成说道:“修道共分九大层次,即第一层胎息,第二层筑基,第三层感应,第四层入窍,第五层蒙惑,第六层见性,第七层合离,第八层温养,第九层金丹。修为每进一层,修士修为,寿元都会大大增加,……”。李柏舟也知道机会难得,虚心聆听,于不懂之处便一一发问。

整整一日,李柏舟得林宇成解惑授道,于修道有了更进一层的认识。他知道自己虽没能拜师入门,以后修行无人指点,十分艰难,但只要自己肯努力,也还有再进一步的可能。他又再谢过林宇成传法之恩,这才告辞,出了山洞。

李柏舟却不知他走后,林宇成在山洞中静立良久,良久……

李柏舟出了洞来,只见天色将晚,空中阴云密布,却是要下雨了。他砍了两捆柴,挑了向山下急步走去,不知不觉间竟又绕到了当日林李二人打斗之处,李柏舟看了一会,长叹一声,随即大步向山下走去,高声作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