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商贾之门(2 / 4)
是熟悉的,当然,偶尔几张生面孔也觉得生疏。另外,也少了些曾经熟悉的身影。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也过去五六年了。
这般想着,胡莒南心中又微微叹了口气,本该……本该是热闹的聚会啊。
许墨在徽州墨商中虽算不得最大,但这也是和正在巅峰的几家相比较而言的,就本身来说,其实也很不错了。不然,程家也不至于为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商贾花费这般气力。
这个时代,商人虽说地位也不高,但是,很多东西放在哪里都是一样的——事情只要做到极致了,抵达了一定的层次,该有的都会有,名声、威望之类的自然也是的。许家三代积累下来,如今的家资,在很多人眼中也已经很高不可攀了。如今,大明朝的很多城市都有许墨的分行,眼前这些掌柜们便负责着许家在各地的经营和周转。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本就是土生土长的徽州人。
这样的情形在徽州的商人中其实也寻常得很。
徽州府虽说富庶,但是这里因为山陵众多,没有多少耕地,人口相对来说并不算多。相对应的,消费能力自然也不可能比得上杭州、南京这些历史悠久的名城都会。一定程度上的人地矛盾催生了徽州的商人群体,他们走出去,风云流散的遍布在全国的很多地方,“无徽不成镇”的说法便是这般来的。而徽州府,便是这些商贾们真正意义上的大后方。这里有生养他们的爹娘,有日夜相伴过的山水,有妻儿的羁绊……等等等等。这个时代,固有的乡土情节本来就很重,外出的商贾们有了钱,相较于用来转化为流通的资本,其实更愿意将钱用在家乡的建设上。所以,回家,回富庶的徽州故里,对商贾而言,是再高兴不过的事情了。
只是,如今因为一些事情,这些本该存在的喜庆气氛,并没有出现。
……
此刻横竖是多年不曾相见,大家又是同仁,话题自然很多。随意地说说自己分管的区域内生意上的趣闻,风土人情,或者也会对自己做出的成绩做一番修饰后装作不经意地说出来,姿态放得很低,随后也会在周围阵阵的恭维声里谦虚地抱抱拳,说声“哪里、哪里”。
……
“方才是杭州那边送来的信……方家的呢!”话题是一个接着一个的,这时候上一个话题刚结束,有声音插进来。如今大的气氛是有些凝重的,所以说话声音也不响,毕竟,若不这样的话,多少会显得有些张扬。横竖……能引起人注意便可以了。
胡莒南看了说话的人一眼——陌生面孔,三十来岁的样子,看起来有些年轻,不过,年龄这东西和本事很多时候并不成正比,因此胡莒南也没有轻视的情绪在里面。听他口音不像徽州本地人,大概是许墨在其他地方招的新人罢。只是听他说话的内容,胡莒南便也觉察到几许不妙。
“杭州方家?那不是安锦那丫头的夫家么?”有些苍老的声音响起来,说话人年近六十,蓄着长长的白须,颇有些德高望重的感觉。
“噫!是了,我记起来了!大小姐是三年前嫁过去方家的。”
“杭州方家啊,啧啧……”
随后响起的声音都各自带着不同的意味,只是说到方家的时候,语气里又都不约而同有着几分重视。这般说了一阵。又有声音响起来:“似乎,大小姐在方家过得并不好啊……”
说话的又是先前那生面孔的许家掌柜,声音落在胡莒南耳中,他微微蹙了蹙眉。
“哦?竟有这等事情?”其余的人闻言便有些惊讶。
“真的假的啊?”
众人的兴致,或者说作为生意人对某些东西敏锐感被勾起来了,正要仔细询问的时候,那年轻的掌柜面色有些尴尬:“咳……杭州的事情,在下其实不大清楚的。对了,胡掌柜不是在么……”
他这句话说出来的时候,胡莒南其实已经等很久了。有些事情,先前虽有几分确定,但心中未必没有几分侥幸的心理,这时候现实终究还是化作真实的压力朝自己而来。把火烧到自己身上,这样的心思,啧……
不过方家的事情也确实……唉!
“老胡啊,你先前是在杭州的!”方才说话的白须老者皱了皱眉头,放下茶杯的时候,朝胡莒南望过来,神情也带着几分凝重:“此事……当真么?”
胡莒南想了想,心中自然也有了计较,正准备轻描淡写几句的时候,眼角的余光瞥见不知何时进了厅堂的佘文义。此时此刻,他正静静在人群的另一角负手而立,也在聆听众人的说话。见胡莒南注意到他,佘文义微微偏偏头,朝他露出一个笑容来。
…………………………………………………………………………
许家的院墙有些高大,刷着朱漆的大门上,两只铜环静静地耸拉着。石阶上已经铺上一层枯黄的槐树叶子了,往昔的繁华如今还能感受得很清晰,但静悄悄的氛围,搭配着越来越凛冽的风声,也会让人觉得,有些属于过往的东西似乎正在慢慢消逝之中。在后世,许宣的印象中其实并没有许墨的,当然,也可能是他对历史了解不够深入的缘故,但这样的可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