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1(2 / 5)

加入书签

燃放从枪管口喷射出火焰,以烧灼敌兵。这种火枪须两人抬放,陈规在德安守御战中,曾用长竹竿火枪20余条射击从桥上攻城的敌兵,这在当时可算是火力凶猛,敌兵难以冲破这道火墙。

宋人和金人使用的管形火器,主要是这类火枪,金人又称之为“飞火枪”。

这种管形火器还只能喷射火焰,管内直接装填火药,射出去的火焰,杀伤作用小,烧灼范围有限,与装填弹丸的枪炮相比大为逊色。但在当时条件下,比过去利用外力投掷的火器又是一大进步。它有效地使用了火药迅速燃烧时产生的大量气体,使枪筒内压力骤然增加,把火焰喷射出去。

到1259年,寿春府(今安徽寿县)创制了我国最早的,可发射“子窠”

的突火枪。这种枪是在火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也是用巨竹做枪管,管内填充火药和“子窠”,燃放时,喷射火焰的同时射出“子窠”,所谓“子窠”

是用瓷片、碎铁子、石子之类的东西填充的弹窝,这便是后来管形火器发射弹丸的前身。那时的“突火枪”已经具备了射击性火器的三个基本要素——身管、火药和子弹。这比陈规使用的“火枪”又前进了一大步,突火枪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射击性火器。它的射程增大,响声如雷,远闻150余步。后来蒙古军也仿造突火枪的样式,制成竹火筒。在西征中,这种新式火器立下了赫赫战功。

竹、木制的火枪、火筒由于枪身脆弱,容易被火药烧毁或炸裂,而且射程短,威力小,不能耐久使用,所以到13世纪末和14世纪初,正式出现了金属制的管形火器。我国至今发现最早的金属管形火器是1332年铸造的一尊铜火铳,现保存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内。这支铜火铳口径为10。6厘米,长37厘米,重约14公斤,铳身铸有铭文“绥远讨寇军”。这支铜火铳也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一支铜火铳,它比欧洲最早的青铜枪还要早半个多世纪。目前欧洲人所发现的最早的一支枪是1861年在瑞典罗苏尔特发掘出来的一种用青铜铸造的小型瓶状筒枪,现保存在斯德哥尔摩的瑞典国立历史博物馆中。这支瓶形枪长只有30厘米,铸造于14世纪后半叶。

目前我国还保存着一支较早的金属火枪是1351年制造的铜铳。这支铜铳的口径为3厘米,长44厘米,重4。25公斤,铳身上有“射穿百孔,声振九天”的铭文,是当时步骑兵用于冲锋陷阵时的火器。这种火器份量较轻,形体短小,便于携带。1355年,朱元璋驻军和州(今安徽和县)时,有一个焦玉的人献给朱元璋几十支火龙枪。朱元璋命大将军徐达试放,“火龙枪”发射起来“势若飞龙,洞透层革”,果然威力很大。朱元璋当时高兴地说:“此枪取天下如反掌,功成当封大将军。”于是留焦玉在军中监造火器。明初军中各种铜火铳,多是由焦玉研究试制的。

我国古代兵器中枪、炮的区分不明确,起初也没有一定的制式和标准。

从北宋到明代,对于抛石机、枪、炮和燃烧性火器,爆炸性火器,在概念上也没有明确的区分,所以归类中有不少概念交叉情况。比如抛石机叫“砲”,后来的炸弹、地雷、水雷也叫“炮”。金属管形火器出现后,口径大的叫炮、筒、铳;口径小的叫枪,有的也称筒或铳。明代兵书中说:“大者发用车,

次及小者用架、用桩、用托,大利于守,小利于战。”由此看来,古人造枪是用于步兵、骑兵携带作战,要求短小轻便,造炮则用于守城攻坚,大型炮得用车载船运或修筑固定的炮台,威力大火势猛,足以攻克堡垒,抵御对方的攻击。这种大与小的区分,基本确定了后来的枪与炮的不同发展方向。

我国管形火器发展的特点是:火炮的身管由小到大,由到长形爆炸弹。火枪的身管由短到长,口径由大到小,重量由重到轻,枪形由直枪把到曲枪把。枪和炮又都从没有瞄准具发展到有瞄准具。总之,到了19世纪中叶,枪和炮仍然停留在前装、滑膛、用火绳点火的阶段。为了便于兵器研究,兵器专家们将古代火器中口径大的,形体重的,步、骑兵不便持放的都归入炮类;将口径小,份量轻,步骑兵可以手持操纵的管形火器都归入枪类。

明代中叶以后,各种火枪种类日益繁多。从构造上,明代火枪可以区分为没有瞄准具的和有瞄准具的两类。没有瞄准具的火枪多半是15世纪以前创制的,它的特点是身管短,重量和口径较大,直把、前装、滑膛、用火绳点放;装有瞄准具的火枪是参照佛朗机的构造设计的,创始于明代正德年间,“鸟枪”也是这个时期出现的。从形式上,明代火枪还可以分为单管枪和多管枪。单管枪的主要种类有:神铳、手把铜铳、神枪、击贼砭铳、飞天神火毒龙枪、神机万胜火龙刀、铁楱雷飞、大追风枪、造化循环炮、剑枪、铳棍万胜佛朗机、百出先锋等。多管枪的主要种类有:夹把铳、三眼枪、五眼枪、七星铳、子母非弹铳、直横铳、八斗铳、五雷神机、三捷神枪和导雷铳等。

在明代,应用最普遍的主要是单管枪,它是由单发管枪和多发单管枪两类组成。主要有以下几种:1。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