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蔬菜大棚(1 / 2)
前后花费了三个月时间,苍天不负有心人,居然还真让紫苏试验出来最原始的玻璃。只是这玻璃含的杂质比较多,远不如现代的玻璃透明度好。不过这已经算是很大的进步了,将玻璃做成薄片之后,能够很清楚地看到对面人的样貌。
于是紫苏便吩咐刘管事做了一批杯壶碗碟之类的物品,出炉之后的形状和色泽倒也别致。紫苏信心满满,准备马上就大批量生产玻璃制品投向市场。
可是刘管事的一番话给她兜头泼下一瓢冷水。他说这些东西也只能当个摆设而已,要是用来盛饭盛汤可不行。原来这最原始的玻璃并不像如今的各种钢化玻璃、硅硼玻璃一样耐冷热,温度差异一大就会碎掉。难怪玻璃在中国古代一直都没能发扬光大呢,紫苏辉煌的发财梦也就这样破灭了。她一连好几天都打不起精神来,苏子澈笑话她财迷心窍她都懒得骂他。
这时临近十月,厨房的管事来找紫苏,说要提前买些蔬菜储存在窖里预备过冬。一提到这个紫苏就头疼不已,冬天刚开始的时候还好,能吃到的蔬菜品种还算丰富。可是等到第二年青黄不接的时候,窖里储藏的蔬菜吃光的吃光、烂掉的烂掉,剩下的也就是些白菘和萝卜了。她每年都要足足吃一个月的白菘萝卜,想起来都想吐。
唉,要是能有个蔬菜大棚就好了,那样的话在冬天照样可以吃到新鲜蔬菜。等等,大棚--玻璃。哎呀,紫苏佩服死自己了,简直就是点子女王么!
眼看马上就要入冬,再不建大棚可就来不及了。紫苏马不停蹄地开始在自家后院试验建造一个蔬菜大棚。这东西还是比较简单的,先用木条搭建成型,然后烧了一块块相同大小的玻璃片镶在木框里。最后建出来的蔬菜大棚其实应该叫阳光玻璃房更贴切些,但是紫苏已经对这世界上第一个大棚非常满意了。
几次试验确定没什么问题之后,紫苏便掏出自己的嫁妆钱在京城郊外买了二十亩地,建了十座大温棚。这下子花掉的可真不少,一下子把紫苏这几年的积蓄都砸了进去。不过她十分有信心把钱赚回来。
温棚盖好之后,紫苏便雇了些菜农在棚里种下了各种各样的蔬菜。这些菜农觉得匪夷所思,从来没有听说过大冬天种菜的。不过这是主家的要求,他们只能照办。
临近年底是苏家的海船归航的日子,苏子澈成天忙着在码头接货卸货,苏老爷也赶去帮忙,连饭都顾不上在家里吃。因此也无人过问紫苏的行踪。
直到进了腊月,苏家父子两个才算是将手头的事情料理完毕。两人在家里吃的第一顿饭,就发现了异乎寻常的事情。桌子上摆着一道嫩绿嫩绿的波棱菜、一道鲜嫩的凉拌小胡瓜。父子俩把诧异的目光投向紫苏,而紫苏则得意地开口:“爹、官人,你们尝尝这两样菜蔬可还合口?这可是我种出来的呢!”
苏老爷是压根儿不知道温室大棚这事儿,一片茫然。苏子澈一想就知道准是那大棚里种出来的,激动地抓住紫苏的手喊:“娘子,你真种出来了!太厉害了!”两口子兴奋了半天,紫苏才把来龙去脉跟苏老爷说了一遍。
苏老爷也是个有眼光的,光是听说就知道媳妇这个大棚保准赚钱。他又是高兴又是难过,高兴的是自己儿子娶了这么个聪明媳妇;难过的是媳妇盖大棚用的是嫁妆钱,归根结底挣来的钱也不归他苏家。不由得把一腔怒火发泄到苏子澈头上,深恨这个儿子太没用,一心向着媳妇不算,连挣钱都比不过媳妇。
苏子澈见老爹不住拿眼剜自己,哪里能猜不出老人家的意思。他对紫苏这个点子也是各种羡慕嫉妒恨,深悔自己怎么没有早点想到,白白让娘子拔了头筹。
饭罢,他就缠着紫苏要求去大棚参观。来到郊外,远远就见两大排形状怪异的木头房子,房子通体都镶着透明的玻璃片,在阳光下熠熠发光。
时值十二月份,苏子澈他们都穿着皮袄皮靴,可是透过那木头房子看到里面隐隐绰绰若干菜农都身着单衣,这景象让苏子澈大为惊奇。
走到一座大棚门口,掀开厚厚的门帘,只觉得一股暖流扑面而来,大棚里简直就如同另一个世界一般,满地都是碧绿青翠的蔬菜、生机勃勃。一进来就觉得身上穿的太厚,几乎让人热的喘不过气来。苏子澈环顾四周,想找出热源在哪里,可是找了半天也没发现有什么取暖的设备。紫苏得意地给他指点,解释这大棚白天只要靠照进来的日光就可以保持温暖了,晚上会在整个大棚上盖上一层厚厚的稻草帘保温。苏子澈大赞,当下便要求紫苏替自己也建造几个大棚。
紫苏还记恨着上次苏子澈对她建大棚的事情不支持态度,死活不肯答应。
苏子澈也不顾这大棚里还有许多外人在场,对紫苏撒娇发嗔,把紫苏肉麻地实在受不了了,终于松了口,不过她要求苏子澈要以一片玻璃一贯钱的价格买下。
苏子澈一算账,一个大棚最少需要三百片玻璃,那他打算建五个大棚,只算玻璃钱就得花去一千五百贯?这大棚也太金贵了吧!他舍不得掏钱,便故意激紫苏,说她是怕自己建了大棚之后种菜把她比下去。
紫苏果然受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