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精神内核(1 / 1)
精神内核:
1。不管做的事情是对还是错,战场上,还是强大的一方会获胜;
2。不管是民主还是独裁,农民还是贵族,决策层做出的决策正确与否,才是整体发展方向和好坏的决定因素;
3。秉持和用来激励人心的准则,一方面要做到某些绝对化;一方面要在不合适的时候丢到一边去。
4。善行:尊重和善待他人是本书理念的基础和出发点;在发展过程中,则要根据外界的形势和他人的态度而做出修正。
也就是说,如果善行妨碍了发展与成功,那就可以暂时丢弃,而去暂时实施能确保成功的要素;如果接受善意的人对它习以为常,认为是理所当然,甚至不当一回事,那同样要改变该做法。
在这一点上,主要是和心理预期值打交道。要点是:不要去做人们期望你会去做的事情。譬如:尊重和珍惜女性是美德。但如果女人们因为已经习惯了这点而把它不再当作是美德,而当作是理所当然,那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而可以丢弃。如果真的想这样,那不妨采取手段将人们的心理预期值调低,之后再执行。
在文章中,必须对那些看到人们在灾难中自强不息,最后战胜了灾难,获得很多收获的现状之后,认为战胜灾难是理所应当,获胜是必然,而去故意寻找灾难的人的愚蠢加以嘲讽和否定。并以覆灭性的结局。
这即是:反馈。
这个世界上,可从来没有什么事情是理所应当。
----------------------
然后,假设法律是狮子,在法律下生活的人们是羚羊,那就能很容易的发现,羚羊可一点都不惧怕吃饱了的狮子,它们经常成群结队的,在狮子旁边吃草。
法律或许是无限的,但执行法律的人的精力、能力、时间都是有限的,违法如果成为风气,导致违法者像羚羊一样多,那法律能做出的惩治也就如狮子对羚羊的威慑一样,微不足道。
本书关键---动态律法,以及动态策略
根据贫富状况、民众心理预期值、外部压力、社会总体资源等情况来分时间段而调整策略。
根绝策略的变动,律法也随时进行调整。
譬如普遍贫穷的情况下,人们出于饥饿而被迫盗窃,则不但不应当惩罚,反而应当帮助;
譬如社会进入发展期,因贪婪而进行盗窃的,则需要进行较为传统和普通的惩罚。
而在成熟和稳定期,不愿从事正当的劳动,而以智力和技巧进行犯罪的,则以造成的危害进行加倍、三倍,乃至更高的处罚。
这恐怕是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除了本身的复杂性之外,由它而引发的心理预期也是必须考虑清楚的对象。
也就是说,如何避免既得利益阶层滥用该类策略。不论是从语法上的纠缠,舆论上的混淆和误导,还是从权力对抗上的导入岔路,都是必须考虑清楚,并且必须正视的问题。
针对既得利益阶层本身,必须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限制和打击。
随着能力和财富的增长,人的野心也会被激发出来。按照理论,人是脆弱的生物,经不起可能性的诱惑。而在掌握了大量资源后,大量可能性出现的情况下,人心中的控制欲和野心会被全面激发出来。
在整个社会体系中,“爱”起到的作用,实在是让人不得忽视。
一方面,它是维持社会体系的必要因素。因为有了它,社会中才有温暖,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它是必须品。
但同时,在某些场合下它也会成为催腐剂。在爱的名义下,不把他人当做人来看待,而是当做某种自己的私有财产来对待。在爱的名义下,肆无忌惮的掠夺他人,践踏法律。
对于社会来说,它的作用就像盐。没有的话就没有味道,太多的话就会咸到让人无法下口。
对于健全的社会体系来说,无视它是不可取的,甚至可以算的上愚蠢的行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