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军事制度及抗金名将王德(1 / 2)

加入书签

金军大体可分为本族军、其他族军、州郡兵和属国军。前二者为主力,后二者为辅翼。最初,奴隶主、封建主都应从军。领有汉地后,主要实行征兵制,签发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为兵,称为“签军”,到后期也行“募兵制”。金朝统治中原后,还仿汉制,实行发军俸、补助等措施。对年老退役的军官,曾设“给赏”之例。对投降的宋军,常保留原建制,仍用汉人降将统领。金军亦以骑兵为主,步兵次之。骑兵一兵多马,惯于披挂重甲。各部族兵增多后,步兵数量大增。水军规模也较大,但战斗力较弱。除冷兵器外,还使用火炮﹑铁火炮﹑飞火枪等火器作战。后来蒙古南侵之时,金军就以火器抗蒙。1232年金将赤盏合喜驻守汴京,“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铁罐盛药,以火点之,炮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外,所爇围半亩之上,火点著甲铁皆透”。

军事机关原设有都统,后改为元帅府、枢密院等,协助皇帝统辖全军。战时,皇帝指定亲王领兵出征,称都元帅、左右副元帅等临时职位。边防军事机构有招讨司、统军司等。金朝军队采用结合社会与军事制度的猛安谋克制度,也就是百夫千夫长的制度。早在女真族时期,所有成年男子都是战士,平时从事生产,战争时参加战斗,兵器、粮食自几自足。分置人民约一千户为猛安、约一百户为谋克,谋克相当于百夫长,猛安相当于千夫长。万户府下辖诸猛安,猛安下辖谋克,谋克之下还有五十、十、伍等组织。兵员配置大多是一正一副,战时副军可以递补正军。兵为世袭制,兵员可以子弟替代,但不能以奴充任。

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朝时,以三百口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约二千五百人的兵力,仅用了十二年的时间,就将辽国、北宋两邦彻底征服。后来猛安谋克既是军事长官,又是行政长官。随着金朝不断南移,猛安谋克制度与奴隶制互相适应的制度逐渐遭到破坏,“舍戎狄鞍马之长,而从事中州浮靡之习”。女真人的日趋文弱化就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金世宗时,阿鲁罕任陕西路统军使,“陕西军籍有阙,旧例用子弟补充,而材多不堪用,阿鲁罕于阿里喜、旗鼓手内选补”。史旭有诗:“郎君坐马臂雕弧,手捻一双金仆姑。毕竟太平何处用,只堪妆点早行图。”,已知“国朝兵不可用,是则诗人之忧思深矣。”。1168年朝廷从猛安谋克中遴选侍卫亲军,而“其中多不能弓矢”。最后当蒙古突骑兴起后,金军在野狐岭战役等大型战役中惨败,最后南迁汴京。然而在金哀宗时期所建立忠孝军,对蒙古军仍有一定威胁。

抗金名将王德

王德的青年时代正是金人南侵,宋朝处于危机的时刻。他为了报效国家,应熙河军帅姚吉的招募,毅然离家从戎(熙河治临洮)。入伍后因胆识过人,军运亨通,从南宋高宗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到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的十四年,是其军功顶峰时期。这期间,除了几次大败金兵的战功外,也还有维护地方治安、平息匪患和镇压农民运动的事情,但从整体上看,他的御外军功还是主要的。

北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人围困宋京都开封,熙河军帅姚吉组建“勤王军”,由王德率领东下开封解围。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勤王军”在解围开封途中受阻,在防守怀(今河南沁阳)、泽(今山东晋城)的战斗中,王德领16名骑兵打败金兵,活捉守将姚太师,光复了隆德府,初建战功。但兵到开封时,宋徽宗赵佶和钦宗赵桓同被金兵虏走,北宋灭亡。

公元1127年赵构称帝,建都临安(今杭州),建立南宋。王德由姚吉部改属刘光世部,任刘光世前军统领,屯兵宣州(今安徽宣城),解围和州(今安徽和县),平息中原李昱、张彦反朝廷势力和两湖一带流寇李成及苗禹等后,因对战事频繁政见不一,被受诬陷,编管彬州(今陕西彬县一带)。

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刘光世移屯九江,再次起用王德,恢复前军统制,令其平定信州(今江西上饶)农民起义,加升荣州(今四川荣县)刺史。

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王德任前职军前统制,荣州刺史,屯兵京口。适金人南侵,王德领军平定秀州(今浙江嘉兴)反朝廷武装(实为农民起义),因功升同州(今陕西大荔)观察使。

南宋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滁州(在今安徽)复陷金兵,王德率兵袭击,光复滁州,因功升任环庆路副总管。七年(公元1137年)改任熙河兰廓路副总管,同年刘光世被罢除宣抚使职务。高宗下诏让王德暂统刘光世军,因其原副都统制郦琼叛降金人刘豫,高宗让王德率众改属张俊。

南宋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张俊命王德参加颖昌战役(今河南许昌),胜利后王德又复取宿州(今安徽宿县),克亳州(今安徽亳县),以军功拜兴宁军承宣使,封陇西郡候。

南宋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金兵自合肥南侵到长江北岸。王德趁金兵立足未定,渡江北上攻克和州,追金兵到柘皋(今河南),与列阵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