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回京述职(1 / 2)
张瑜:“就按军师之意。”当即起身,走出大帐,中军击鼓,召集全军。不出一刻,全军将佐校尉全部到齐,张瑜于大帐外高声宣读:“将士们,兄弟们,此次大胜,全仗诸位拼死搏杀,不惜性命。在此,我感谢大家了。”当即深施一礼。
张瑜礼毕接着说道:“有功必赏,乃我军规,此次缴获,除粮草马匹,全部缴获之物一半抚恤阵亡及受伤将士,剩下一半全部犒赏各位,我不留一分一文。诸位也不必谢我,实乃诸位应得。”
全营军兵听张瑜此言,无不欢欣雀跃,也未阵亡将士得到慰藉而深感张瑜之任意。要知道,大宋赏赐,从不涉一般兵勇,如此人手一份,实为绝无仅有。
张瑜亲自督办,郭彧实际操作,三日内将赏赐全部下发,无一漏下,奖赏分明、公道,全军上下,无一微词。
公元1119年夏,张瑜攻克西平府一月之后,隋坚所部以五千兵马强行攻下夏州,斩获颇丰。夏州城三月之内多次易手,屡遭战火蹂躏,已经破败不堪,城垣坍塌,城河干涸,居民四散而逃,早已失去往日作为西夏东部重镇的模样,而且地处沙漠,隋坚率部将城中搬空,运至西平关,自此,夏州城被荒废。
而宋武所部采取诱敌出城之计,与城外同西夏军决战,虽伤亡颇重,还是拿下凉州,占据河西走廊一处重镇。从而切断西夏西退之路。
此时张瑜若得援军十万,则西夏可定,一道圣旨还是如约而至。圣旨写到:册封张瑜征西大将军,雍凉节度总使,驻军长安,统领雍凉兵马。
之所以张瑜攻占西平府一个月后朝廷才下旨意,主要的原因是徽宗决心未定。蔡京得知张瑜没有援军仍然大胜之时,心中大惊,当年哲宗三十万大军征讨西夏大败而归,此时张瑜仅仅三万兵马竟然大败西夏,攻克西平府,此人只能大出自己所料。
蔡京下朝后找来童贯、高俅等人商议,会上蔡京对童贯也是一番埋怨,则其看管不严,约束不够。童贯也未料到张瑜如此一鸣惊人,但需想个办法处置。
最终三人决定,委以高职调入京师再做处置。就在三人在朝堂之上将此事奏禀徽宗之时,徽宗出乎意料地反对,一者之前对张瑜的封赏已然缓发,再者西夏边陲一直战事不断,无人可以处置,而张瑜继任不多时,一举扭转局势,徽宗听败报听的太多了,张瑜所部大胜,徽宗执意要赏,还要大加奖赏。
蔡京等人无奈,只好暂时作罢,但蔡京暗中指使蔡妃跟徽宗吹风,又亲自入宫同徽宗交谈,最后徽宗仍然执意封赏,但蔡京转瞬而想,册封如此要员,受封赏之人需进京述职谢恩,如张瑜入京谢恩,则趁机杀之,如不谢恩则可借机参奏其拥兵自立,意图谋反,同样至其于死地。如此打算后,蔡京也未再阻拦。
张瑜被晋封征西大将军,雍凉节度总使一职,如同唐朝安西都护府将军,乃统兵一方的要员,地位举足轻重。宋朝自开国以来,如此重任从未授予过外姓之人,而当年赵匡胤借兵变立国,而最怕属下手握重兵,如此一来,张瑜也成为众矢之的,有别于全国其他各级官员。兴许是徽宗一时冲动,或是有意为之,从而制衡蔡京一党,总之,旨意已经下发,张瑜之名全国皆知,武官之中无人能及。
张瑜拿着旨意将郭彧等心腹爱将召集在一起,商讨如何应对。唐云倒是满心欢喜说道:“将军晋封大将军,可喜可贺。”
韩召也应声道:“如此一来,西北之地皆由将军指掌,平定西夏,开疆僻壤指日可待。”(由此此次征讨西夏作战英勇,且颇为无畏,张瑜将其吸纳入核心阶层。)
倒是隋坚说道:“将军此时位极人臣,手握重兵,难免朝中奸党嫉妒破坏。”
唐云听后也说道:“是呀,那些奸佞百无一能,残害忠良,大人可要小心。”
秦风凛然说道:“将军放心,我等兄弟必全力保护,绝不让大人有失。”
余下众将皆应。而郭彧说道:“按大宋律例,得二品以上封赏者,需回京述职谢恩,否则必遭严惩。”
韩召倒吸一口凉气,说道:“此招绵里藏针,十分恶毒,将军,蔡京等辈绝不会放过大人,定然加害,将军不可回去。”
秦风说道:“正是,将军不可回京,只需以边关紧急为由拒绝入京。”
隋坚唐云等人表示赞同。
郭彧说道:“将军回京必然凶险异常,绝不可以身犯险。”
张瑜此时想了想说道:“不,我必须回京,如不执行,必陷我于不忠,届时全国讨伐,即便我等如何反抗,也必遭兵败身亡。”
隋坚说道:“将军,此乃鸿门宴,万万不可。”
张瑜笑道:“鸿门宴?赴宴的是谁?”
隋坚:“自然是刘邦。”
张瑜:“那请客的又是谁?”
隋坚:“项羽。”
张瑜:“最后刘邦如何了?”
隋坚:“汉朝开国皇帝。”
张瑜:“那项羽呢。”
隋坚顿悟,说道:“死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