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二章 再起波澜(1 / 2)

加入书签

张瑜斩钉截铁地说道:“不可。”

一直没有说话的郭彧说道:“为何不可?将军入关中三年,北定大夏,西退吐蕃,保关中如此安宁,圣上昏庸,朝廷腐败,如此残害忠良,难道将军就如此引颈就戮坏了性命,至百姓于不顾。”

刘晋听后十分赞同。

张瑜:“二位对我之情谊,甚为感激,我张瑜也并非愚蠢之人空丢性命,此时大宋虽动荡不安,但无外力介入,宋虽僵但不亡,公然自立势必败灭,此乃下下之策。”

郭彧眼珠一转说道:“那我还有三策供将军选择。”

张瑜:“说来听听。”

郭彧:“一、将军借故戎狄羌族叛乱出兵征剿,朝廷知将军军权在握绝不敢轻举妄动,将此事拖延下去。二、将军起兵征讨吐蕃,说明之前乃缓兵之计,此次决心大力清剿,给朝廷以交代。三、在朝廷散播益州、汉中、山西几镇节度使剿匪失利因怕朝廷怪罪已起兵造反,同时说童贯于江南剿匪不利皆因为其与方腊勾结,拥兵自重,企图平分大宋江山,混乱徽宗试听,让其不敢轻易制裁将军而让其他各镇要员有兔死狐悲之感,将此事压下,日后伺机疏通,了解此事。总之,无论何种情况,将军无比牢牢紧握兵权,可保将军平安。”

刘晋笑道:“军师妙计。”

张瑜也是点点头,说道:“第二计但为可行,将此决议上报,看看朝廷反应再做计较,第三计也可同时进行,相信效果更佳。”

郭彧、刘晋说道:“好,就这么办。”

而不久,张瑜之计就在汴梁城中荡起巨大波澜,每个事件都深深触动着徽宗脆弱的神经,江南方腊未定,童贯卷入谋反之列,山西,四川等地叛乱虽未查明,但剿匪不力确实存在,逼迫太急的确有引发兵变之危,而张瑜之事徽宗仔细想来,毕竟张瑜退吐蕃之兵为实,对稳定西北局势至关重要,徽宗再次犹豫了,将张瑜之事暂且压下。

徽宗知道,江南之乱不定,全国皆不得安宁,再次下令,命童贯于年底之前务必剿灭方腊之乱,否则定斩不饶。同时提高各镇官员的俸禄而同时缩减各镇所辖军兵数量,意图达到迂回削藩之举。

于此同时,金辽大战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虽然辽军大将耶律大石统军在局部战场取得了些许胜利,但在正面战场之上,辽军一败涂地,辽东京道、中京道皆被金国占据,而辽主迁都辽南京(今北京附近)固守。耶律大石集中主力固守上京道,作为战略外延,而此时辽阳之地尽失,锦西作为辽军阻止金军南下唯一屏障,辽军重兵布防,死守此地。若非大宋此时国内动荡而在背后出兵的话,辽国想必提早灭亡几年。

昔日盛极一时的宋辽两国皆因内忧外患等因,失去往日的光彩,而辽国失去的是地盘,而宋朝渐渐失去的却是民心,徽宗时期,宋朝人口已经过亿,而财富却只掌握在极少数人的手中,如此分配不均,不仅使百姓失去对朝廷的信心,就连士族之中朝野上下也是分崩离析,各自拆台,而使国无凝聚之力,这也使宋之情况更加可怕,一旦遇到外力,极可能瞬间崩盘之危。

而仅在西北,一切一如既往地进行着,农林牧渔都得以平稳发展,尤其是畜牧业,古秦人和原西夏人党项族人得以很好的融合,河套地区出乎张瑜意料地突飞发展,而张瑜、郭彧、刘晋推行的军屯之策也顺利地进行着。

公元1121年9月,正在长安整顿军务的张瑜得知一个消息,而此消息却使张瑜颇为惆怅:宣和三年四月,方腊在杭州作出了分兵“尽下东南郡县”的决策,派方七佛率领六万人马进攻秀州(今嘉兴),以图北上,攻取金陵,实现“画江而守”的计划。这时,童贯率领15万精兵,已赶到秀州。方七佛攻不下秀州,退回杭州。宣和三年六月后,由于童贯兵势渐强,援军补给源源不断,方腊所部寡不敌众,逐步退出杭州,由富阳、新城、桐庐、建德、青溪,时战时退,最后退守帮源。七月二十四日,宋军从东西两面包围帮源。方腊在帮源的严家溪滩,与宋军决一死战。在战斗中,方腊所部主力尽失,就连方腊自己都坐骑战死,战刀丢失,最后不得不带亲信,退往洞源村东北的石洞中躲藏。七月二十七日,童贯收买叛徒方京,才寻得方腊躲藏的石洞。经过一番殊死搏斗,方腊和妻邵氏、子方亳、宰相方肥等52人被俘。宿将辛兴宗随后赶到,截洞掠俘,方七佛等人乘机逃脱,实俘39人,方腊被解往汴京。八月二十四日,方腊在汴京被斩。方腊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

张瑜看过战报,回想当年与方腊、庞万春等豪杰结实相知的情景,对如此英雄难逃厄运不禁扼腕叹息,如此豪杰本该为国效力,抵御外寇,而死于内战之中,这也是张瑜对方腊保留意见之处。

江南之战,宋军虽然最终取得胜利,但也付出伤亡近十万的代价,百万江南百姓因战火失去家园,流离失所,朝廷不思抚恤反而加征重税以此惩罚,尽失民心。

公元1122年1月,虽然方腊叛乱已定,但大宋并没有因此而得以安宁,自节度使李纲调任京师后,山西、河北之地形势几近失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