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九章 张俊之变(1 / 2)

加入书签

刘晋:“既然如此,我直言不讳了,有消息传来,河西将军张俊与朝廷接触频繁,据说留童贯特使于大帐,往来奔走已数日。”

张瑜皱了皱眉说道:“有此事?消息可否准确?”

刘晋:“ 目前无真凭实据,仅收到消息而已,可无风不起浪,此时张俊手握重兵,不得不防呀。”

张瑜本对内部互相诋毁之事十分反感,说道:“此事我已知晓,你下去吧,我自会处理。”

刘晋听到张瑜如此不冷不热的回答,心知其心中的不悦,说道:“那微臣告退了。”

张瑜看着刘晋的背影,心中也是犯起嘀咕,对于刘晋的为人品性,张瑜没有丝毫怀疑,况且张瑜于其并无瓜葛,不至于做污蔑张俊,如此费力不讨好之事,可此时让自己将张俊调离而无说法,难以服众,一时间处于两难之地。只是历史记载,张俊确实为善于阿谀逢迎之人,为了确认自己的想法,张瑜还是决定找郭彧研究此事。

张瑜:“来人,将郭彧给我请来。”

中军传令兵当即前往郭彧处,不久郭彧便抵达张瑜大帐。

张瑜见郭彧前来,说道:“军师,此次让你前来,有件事情没看明白。”

郭彧:“可是张俊之事?”

张瑜:“你如何知道?是刘晋所说?”

郭彧:“刘晋确实因为此时该不该与你商量征求过我的意见,而我的意见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张俊此人,能力强,但好喜功,擅观色,难保其在高官厚禄面前动容,弃我等兄弟情分不顾。当前其手握骑兵,正是我河西精锐,将军改早做打算。”

张瑜:“问题已如此严重吗?”

郭彧:“微臣看来,的确如此。”

张瑜听后,心中暗想,军师和刘晋都认为此事如此,则看来张俊方面确出状况。说道:“军师之言,我已知晓,你下去休息吧,我自有主张。”

郭彧回去之后,张瑜在大帐中来回踱步,终于,张瑜说道:“唐云,你立刻点齐虎贲营,我们去趟河西。”

与此同时,身在河西的张俊有何动作呢?其实一切也如刘晋所说,童贯受蔡京之意,以太原节度使,安德侯为条件,让张俊加入童贯大军围剿刘云飞之叛乱,而同时达到削弱张瑜势力的目的。此时张俊已经同意朝廷旨意,将大军已秘密移动至离石要塞,准备东渡黄河。

此次张俊如此坚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自认为屡立战功,尤其是南下平蜀叛乱,居功至伟,最后张瑜不过给了个河西将军的虚衔,而无所想要的重金奖赏,故一直愤愤不已,在练军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安排亲信,笼络人心。

其所部大部分兵勇皆为西夏旧地民众,不少人对西夏还有感情,而痛恨灭西夏的张瑜,为此,张瑜每次视察之时,张俊往往和手下做比成样,甚为卖力,而私下之时,无不寻求时机,脱离张瑜的控制。

三天后,张瑜已距张俊驻地一天的行程,而就在张瑜所部扎营休息之时,寨门之地出现一骑,守门侍卫报知张瑜:“门外一人求见大人,自称汉威。”

张瑜一听说道:“快让此人进来。”

很快,一个熟悉的脸庞出现在张瑜面前,兄弟久别重逢,张瑜当即迎上前去,将汉威揽于怀中,昔日河东分别之情景,历历在目。

很快,汉威急切说道:“大哥,小弟今日前来是有要事告知。”

张瑜屏退左右说道:“兄弟请说。”

汉威:“将军,河西张俊已经归于童贯大军序列,加入对叛军刘云飞所部围剿之中,而小弟此时身为太原节度使所部左军将军,却是被命令取大哥首级。”

张瑜听后一惊,问道:“张俊竟然擅自调兵离开?而你部诛杀我又是为何?”

汉威:“张俊乃接圣旨调防,此举想必未经过大哥,而所部的的确确于昨日全部东渡黄河,围攻汾阳而去,而太原节度使把我军从前线调回,料定此事事发,大哥必然亲自前来,我部西渡黄河在前方坡谷处已设埋伏,此次蔡京、童贯已调动禁军精锐五千,专候大哥到来,而置你于死地。”

张瑜听后微微一笑:“看来上天还是庇佑于我,如此危难之际,有兄弟提我化解如此危机。”

汉威:“大哥还要早作打算。”

张瑜:“罢了,人各有志,张俊就随他去吧,至于其所部骑兵用于平乱,也算是用在正途,不过兄弟前来报信,让蔡京、童贯恶毒之策落空,恐不能饶你,不如和我一同回去,你我兄弟一起做些大事。”

汉威犹豫道:“无枢密院调令,此举恐怕引朝廷怪罪,连累大哥。”

张瑜:“笑话,兄弟冒死前来就我,我张瑜还让你复会火坑?兄弟放心,一切有我。”

汉威:“既然如此,汉威拜见将军。”当即跪拜施礼。

张瑜:“兄弟快快请起,我失一鸡而得一凤,甚佳。”

而就在两人畅谈甚欢,你来我往之时,帐外唐云进入说道:“大哥,我军东北方向出现一军,人数不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