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七章 南抚巴蜀(1 / 2)
粮草之事已经越发不可收拾,而渐渐燃起的民愤使徽宗皇帝不停地询问蔡京等人如何解决,而蔡京自知此时国库是何等空虚,更本无力平息此事,倒是此时,张瑜早已准备好的奏章递到徽宗面前,说明要裁撤部分厢军,调集关中部分粮草赈济蜀中。
此举一出,虽然蔡京知道此事极为不妥,张瑜势必借此笼络人心,而不按如此执行,一旦蜀中暴乱再起,难辞其咎的还是自己,最后也只能无奈同意张瑜的建议,而此时如能如此解决,徽宗自然高兴不过,当即准奏,而蔡京建议此次发放军粮徽宗该亲身前往之事被徽宗当场断然拒绝,路途漫漫车马劳顿不说,最近徽宗偷腥,在青楼之地结识一位当世明姬:李师师。正打得火热,更是欲罢不能。如此一来,庞飞一石二鸟之计顺利实施。
其实稍有头脑之人皆知,500万石粮草可谓堆积如山,即便用当时最大的船舶运输,也需要一只500艘船的船队,而陆上运输则最少需要几万人的搬运,才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处理掉。一定是势力极大之人方有此能力或胆魄。而遍看蜀中,何人有此实力?
宋徽宗让张瑜调拨军粮赈济百姓之举,很快遭到赵楷、安郡王赵怀的反对,而赵怀更是认为此时正是张瑜一手操办,关中、蜀中之地只有张瑜有此能耐,而苦于没有证据。
接下来的三个月,张瑜遍走川中、成都、利州、泸州、梓州、巴州及东川各地,亲手将仅有的粮食完完全全地发放到真正需要人的手中,而此次南下,张瑜也将郭彧带在身边,而让庞飞暂时辅佐秦风主持军务。如此一来,郭彧也是得以熟悉川蜀情况,掌握民生民计,积累实际经验。张瑜心中已定,一旦战事大开,自己领兵出征之时,川蜀之地定要交由郭彧管理,一者郭彧乃北方士族,不像庞飞、诸葛明这般深通此地人脉,相对安全,二者如此紧要之地,张瑜也实在不相信其他之人,包括庞飞在内。庞飞在自己身边的确好用,而此人奇思妙想甚多,有时更加擅作主张,正如此次粮草之事,故此次张瑜南抚途中,张瑜也是有意让郭彧经手,以好接下来的安排。
而如此一来,再当张瑜运着粮草回到关中之时,已经是公元1125年10月,渡过了川中青黄不接,加上各处粮商也纷纷卖粮,川蜀之地一场粮食风波得以平息。
而更大的一场浩劫已然向北宋之地席卷而来。
就在张瑜刚刚回到京兆府之时,金国完颜吴乞买借宋朝破坏双方订立的海上盟约,调集重兵南下攻宋。金军分兵两路,西路军以粘罕为主将,由大同进攻太原;东路军以斡离不为主帅,由平州攻燕山。两路金军计划在宋朝首都开封会合。
中原大地风云突变,边关告急,败报频传,北宋官兵遇到金兵几乎一触即溃,得知此事,见大事不妙已成惊弓之鸟的宋徽宗,当即将皇位禅让给赵桓,即宋钦宗,以免自己落得末代皇帝葬送祖宗基业的骂名,而就如此,就在战火漫天之时,宋钦宗赵桓登基即位。
而此时驻军太原的童贯,面对滚滚而来的金兵不知所措,加上平时疏于防范,轻与训练,所部军兵一触即溃,加之此时山西之地,大同、忻口、雁门关、娘子关等地已然告失,太原已无险可守成为孤城,无奈之下,童贯下令放弃太原南撤。
如此一来,童贯虽然保存了几万士兵(实际已经是吓破胆的绵羊),但使金兵得以长驱直入,太行山以西之地大部落于金军之手。此时金军东路军进展也是颇为神速,燕京、河间、真定相继被金军攻克,此时身为河北诸路元帅一职的康王赵构只能集结兵力与邢州、大名府、济州之地布防。
回到东京汴梁的童贯并未因此而得以安宁,此时已经变天的北宋王朝,首先拿这个当时宋朝军事最高长官开刀,宋钦宗当即罢免其官职,碍于宋徽宗的面子,钦宗只是将其贬黜出京,但同时暗自派人将其处置,以定民心。
虽然童贯被贬谪,人们仍畏他脆诈,畏他勇力,所以,张澄奉诏追斩童贯,不敢轻意动手。张澄一路追到南雄州,先派人上门“拜谒”童贯,假称有圣旨赐给茶叶、药物,要童贯回京担任河北宣抚,明天中使即可到来传旨。童贯信以为真,拈须而笑:“还是少不了我!”并留下张澄派来的人。
第二天上午,张澄来了,童贯欣然出迎,跪接圣旨,张澄当即宣诏,申童贯十大罪状。待童贯省悟过来为时已晚,被张澄派来的人—刀砍下头颅。
第二天清晨,监察御史张澄一行数骑,由南雄州衙门出发,押着一只木匣,内装童贯血淋淋的头颅,越过梅关向汴京疾驰而去。九月初七日,张澄押回的童贯的人头已在汴京城头高高挂起,一时观者如堵,轰动京城内外。从此,这位长着胡须的“媪相”便消失在太监的方阵之中,同时也使北宋“六贼”从此少了一贼。
而太师蔡京也没逃过此次宋钦宗的大清洗,随后即被被流放岭南,临行之前,他的金银珠宝装了满满一大船,显然不穷。不穷而被饿死,何也?原来,沿途老百姓憎恨这个巨贪大恶,不卖给他“食饮之物”,从开封到长沙,三千里路上,蔡京很难买到一口饭、一盘菜、一杯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