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4章 海战(2 / 3)
罗斯元帅朱可夫本来在西伯利亚与ri军作战,听说乌拉尔山失陷以后,大惊失sè,就要请求退出战场去攻击乌拉尔山,也得到斯大林的同意和ri军方面的默许,ri本人也希望俄罗斯能击败赵建国,让阿拉伯军队重创,否则,这一百万阿拉伯军队,很可能是ri军的噩梦。
但是很快朱可夫的计划就被斯大林否决了,不准朱可夫带兵西进,反而要留在西伯利亚与ri军假打,不能与阿拉伯军队发生任何冲突,甚至能让阿拉伯军队与俄罗斯军队发生威胁xing的实质。
斯大林很清楚,俄罗斯现在与阿拉伯军队的默契状态,俄罗斯就像一个被用匕首对着喉咙的人,不得不允许阿拉伯帝国的一切战略计划。
这种默契就是,阿拉伯军队不隔断俄罗斯的乌拉尔山咽喉,而俄罗斯军队也好好与德国和ri本打仗,不要来动阿拉伯帝国,否则,一旦激怒阿拉伯帝国,那么乌拉尔山的命脉被切断,俄罗斯必亡无疑。
所以斯大林命令所有俄罗斯军队不得不向乌拉尔山发起攻击,甚至那些补给队,从东部运的补给,到了乌拉尔山,如果碰上阿拉伯军队打劫,就直接送给他们,不要抵抗,因为抵抗也没用,白白增加伤亡,而已,现在俄罗斯没一个人都至关重要,不允许无辜的伤亡,那些补给队的火力。根本不可能是阿拉伯军队对手,斯大林也不可能将宝贵的士兵拿去运送这些补给。
既然与阿拉伯方面形成了默契,那么阿拉伯帝国方面自然不能赶尽杀绝,肯定会放一些补给,至少要足够支撑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战争,尽管这种支撑,是让这两座城市的军民更加痛苦。
可是斯大林没有选择,斯大林现在只能这样做,为了不灭国,必须走在钢丝上,斯大林只能希望阿拉伯帝国一直与保持这种默契,而等到严冬之后,莫斯科人和圣彼得堡人对德军发起反攻,击败德国,那个时候,俄罗斯军队就可以与东部的军队汇合,联合夹击中部乌拉尔山,这样,俄罗斯才有一线曙光生机。
尽管斯大林,阿拉伯帝国不会在击败德国之前,一直袖手旁观,但是现在也只能这样想,只能期待着阿拉伯帝**队能够在的预料之中。
这样一来,阿拉伯帝**队在乌拉尔山的ri子,变得非常舒坦,除了俄罗斯的寒冷,来自干沙漠地带的阿拉伯人受不了,其他一切都还好,不用打仗,而且还可以抢补给,不损失一枪一弹,补给消耗极小,从中亚运送来的补给,完全可以支撑军队,甚至还要结余。
在这种情况下,赵建国下令中东的军工业大量加工生产,将重武器补给全部交给塞浦路斯的陆军和徐田统帅的海军主力,而带领的部队,接收国内的轻武器生产线,这些轻武器和弹药,源源不断通过黑海,经过里海,向哈萨克斯坦转运,囤积在阿斯塔纳,中亚可以提供给阿拉伯军队食物和钱,但是无法提供武器,赵建国必须在阿斯塔纳形成一个武器的供应仓。
阿拉伯军队开始乌拉尔山驻扎,尽管没有战争,赵建国和蒋方震还是下令下面的将军对不对加以训练,主要的训练不是一般的军事训练,是山地训练和突击训练,而最重要的训练是训练士兵耐寒,并让士兵懂得如何预防严寒,强迫士兵俄罗斯的深秋,试着洗冷水澡,这样有利于他们在今后的严冬战争中,至少保持比现在更好的战力,当然,要比上俄罗斯军队,那不太现实。
赵建国的命令被贯彻下去,阿拉伯军队开始在乌拉尔山休整,后方的补给,粮食和钱运送到乌拉尔山,中东的武器弹药运送到阿斯塔纳,准备下一场大战。
可是这种情况下,一些士兵开始有抱怨,这些士兵不是阿拉伯人不是维序军成员,而是复**的成员,很多复**士兵不理解。
明明哈萨克斯坦已经与中国接壤,为现在却来到了严寒的俄罗斯,这里一点吸引力也没有,而他们离开家已经五年快六年了,他们迫切想回家,就算牺牲掉生命,也是为了复国,也希望尸体埋葬在中国。
对于怀着一腔复国热情的士兵,离开家乡太久的士兵,明明看到复国的希望,却距离复国再一次遥远,这种心里是不好承受的,实际上赵建国和苏灿等人又何尝不理解,又何尝不想回国,可是那些战略上的大道理,是不好对士兵讲的。
蒋方震,下令那些将军做思想工作,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是为到达乌拉尔山,阿拉伯军队为要在乌拉尔山作战,一方面是心里开导,排解士兵的思乡之情。
但是赵建国觉得这些都没有用,直接告诉了这些士兵,一年之内,必定让他们踏上中国的国土,确切的,更能唤醒这些士兵的灵魂,这比那些讲道理和宽慰,更容易进入他们的内心。
一年的,也就是明年的深秋之前,士兵们心中有了底,也就有了盼头,六年都等了,有哪里害怕再多等一年,一年,只要能够回到国家,那也是值得的。
而就在俄罗斯战场形成一个势力场,阿拉伯军队驻扎乌拉尔山口,不与俄罗斯军队发生冲突,俄罗斯军队在西伯利亚与ri军假打,而希特勒的德军在隆美尔率领下,在莫斯科与圣彼得堡激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