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 桐花小凤(2 / 2)

加入书签

花凤这种小鸟:“我倒曾在一本书上见到过,说有桐凤翔集,便有奇人将身子缩小捉其代步,曰‘黑径难行,可乘此代步reads;。’这里的桐凤指的应该就是桐花凤。”

珊娘只笑:“又是志怪的书。”

舒颜却深觉有趣儿,直问笑笑从何处看来的,笑笑无法,只说常年在外奔波,很多好看的书都遗失了。

每到请安日,老太太的上房就是全府最热闹的地方。

今日几房都到的早,西次间里传来一阵阵女眷们的笑声,笑笑心下纳闷儿,往常请安大家都是在东次间的,见丫头引着往西间里走,便也跟着进去了。

房里正摆着温家的那些玫瑰花,衬着主仆们的鲜丽衣着,只觉得满屋子花团锦簇。倒是姑娘们都穿着素色学裙,于热闹中点缀了清新之气。

也不知金宝娣又说了什么俏皮话,主子们丫头们都笑得捂肚子,只展颜不笑,臊红着脸儿拿帕子打金氏:“哪里有这样的嫂嫂,偏拿着未出阁的小姑子打趣儿!”

金宝娣已经微微显怀了,一手轻扶着腰,一手指着展颜:“我只不过说了个四姑娘,谁知道是哪个四姑娘呢,我娘家也有个四姑娘呢!可见是四姑娘心里有事儿,被我这一提,藏不住了!”

笑笑四下看看,二太太一大早就陪娘家的舅太太上香去了,今日缺席,若是她在,这些人可不敢这么跟她女儿闹。只是,老太太与五太太怎么也都看不见?

金宝娣见珊娘进来,忙与她见礼:“三婶婶日安。”几个姑娘也纷纷行礼。

珊娘忙扶住她:“你有了身子,不必多礼。”

笑笑与舒颜也上前去给四太太阮氏见礼。

金宝娣笑道:“才正说呢,我那个不成材的兄弟,自家的正经生意看不上眼儿,偏要去鼓捣那些话本杂剧,这两年走南闯北买下了不少戏班子,寻了民间百戏奇人,搜集快失传了的古歌谣,非得要自个儿排大戏呢!”

四太太阮氏笑道:“我自来不爱看戏,那古歌倒是好听的,小时候家里有专唱琴歌的女孩子,至今记得重九家宴上,她们坐在舟上唱歌‘万万秋。一任云缥缈。水远山高。只有天地久。’听得我心里向往,只敢在心里默默跟着唱,生怕唱出声儿来被祖母骂。”

珊娘也不觉点头:“这些年自有了女学,人们倒想得开了,听笑笑说学里还有‘歌社’的。只可惜,许多古歌古曲失传,如今连唱的好的歌人也少见了。”

“宫八声唱的还能入耳。”阮氏道,‘宫八声’大约是本朝一位歌人的名字。

“宫八声难请得很,人都说‘八声十两金’呢,这说的还是入门费。听说他不止歌好,琴和萧也都是好的。”金宝娣道。

欢颜喝一口茶,笑道:“歌曲最盛的朝代,怕就是大唐了,那时候真是盛世当歌呢!《集异记》中就有这样的故事: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到酒楼小酌,恰逢四位歌人赛歌。有唱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有唱高适‘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的,唯独没有王之涣的诗作。王之涣自负才名,指着嗓子最好的歌人对两位诗友说:‘她若不会唱我的诗,我甘拜下风;若唱,你俩尊我为师。’而那位歌人,果然就唱起了‘黄河远上白云间……’”

众人听着,都无比羡慕那个繁盛豪放的朝代。

笑笑的音乐水平欠佳,以前k歌,不跑调已是万幸了。奶奶倒是擅吹横笛,小时候也手把手教过自己,少女时代也曾一时兴起,把那些喜欢的曲子试着用笛子来奏,现在想来,好像是三百年前的事情了。

正想着,一张明橙色的纸笺递到面前,上面印着洒金蝴蝶,浓墨楷书写着:四月十八,巳时,南浦街,催雪楼,诚邀同赏小戏《梁祝》。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