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豪格策划夺权(1 / 2)
豪格作战勇猛,战功卓著,然而在政事上却柔弱寡断。
随着多尔衮接连出错,损失惨重,豪格多次建议,却被多尔衮无视,令豪格非常愤怒。
先有济南攻城失败,后攻德州城无果,现在进攻吴桥县城又是损失巨大,豪格待在沧州已有月余,进退不得,希望北归,避开山东军,并避免攻城战。
然而连续给多尔衮去了几次信,多尔衮毫无反应,豪格决定抛开这位将要失势的叔父,联络众人,商议撤兵之事。
数万大军,必须达成共识,方能有序撤军,否则很容易被周围窥视的明军寻得战机,各个击破,他豪格不能承担这个责任,也承担不起这个责任;且数十万俘虏和大量物资,必须严密组织,严格保护,才能有序运输,这是他们入关的目的之一,不容有失。
最先联系的是阿巴泰,一是因为相距较近,便于联络,其次是阿巴泰的辈份高,并是左翼军的副将之一,争取过来,政治影响很大,便于动员其他人员。
阿巴泰与蒙古诸藩王在东光县城驻扎,这么长时间,与蒙古诸藩王相处不错,且诸藩王没有劫掠到足够多的财富,对多尔衮的意见也非常大。
接到豪格的密信,阿巴泰积极响应,首选是因为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如此可缓和与皇太极的关系;其次,他这次出关虽无大功,却无过错,若是与豪格练手,能轻松的扳倒多尔衮、杜度等人,出关后他将是获利者之一,所以爽快的同意支持豪格的撤军意见。
随后豪格暗中联络的是镶蓝旗,镶蓝旗与正蓝旗本身有很深的渊源,且这次镶蓝旗已赚得盆满钵满,损失相对很小,早有撤军的打算,所以对豪格的意见非常支持。
又联络正黄旗,正黄旗虽然劫掠不少财富,但是在围攻吴桥县城的时候却损失惨重,对多尔衮的怨气最大,撤兵也符合他们的利益,反正他们不愿意再战了,也无力再战了,且正黄旗和镶黄旗直接归皇太极管理,而豪格是皇太极长子,所以两黄旗与豪格的关系也非常密切,支持豪格在意料之中。
与正黄旗相似的是蒙古四旗,也同意撤军,他们虽说损失惨重,缴获却非常丰富,若不是多尔衮最后的攻城命令,蒙古四旗将是这次入关的最大赢家。
接下来又分别联络两红旗,他们损失颇多,收获近似于无,所以他们既想撤军,又想在撤军过程中劫掠一番,弥补损失。
对这样的小小要求,豪格自然爽快的应下,许诺他们,只要远离了山东,可任意劫掠京畿富庶之地。
杜雷代表两红旗,同意与豪格合作。
至于两白旗,虽然对多尔衮也有些埋怨,却无背叛之意,且两白旗非常团结,战斗力又非常强悍,入关以来损失又小,所以豪格也不敢惹怒两白旗。
最后是杜度,右翼军的副将,岳托病死后成为右翼军实际上的主将,他的意见也非常关键。
豪格派出其得力的助手,前去吴桥县外做杜度的工作。
杜度先是在平原县城因贪婪而丢失数量众多的战马,又惨败吴桥县城,出关后定会遭到重重的责罚;豪格投其所好,承诺愿意保护他,并将一切责任推给多尔衮,他只是副将,听令行事而已。
杜度此前倍受皇太极的打压,是多尔衮给了他很大的支持,若是背叛多尔衮,他心理上很难接受,所以杜度内心非常矛盾、权衡不定。
但是不背叛多尔衮,他的政治生命将就此终止,后果很严重,甚至会严重影响到后人的前程。
且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若是与豪格交好,会不会打消皇太极对他的疑虑呢?估计很难。
现在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了,但是如此大的战损岂能轻易抹除?
多尔衮已是自身难保,若是将一切罪过皆推给多尔衮,岂不是落井下石?他又于心不忍。
杜度难以抉择!
为了诱惑众人早下北撤的决心,也算是给各部施加压力,豪格令镶黄旗分别战领、劫掠运河之畔的兴济县和青县,这两县靠近京杭大运河,皆非常富庶;又令一千正蓝旗士兵带领两千仆从劫掠盐山县、庆云县和山东乐陵县。
沧州有当时北方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所以沧州当时属于北方的富城之一,豪格在战领沧州时已发了大财,现在再劫掠几县,收获自然不菲,其他各部自然眼红。
阿巴泰尚未立大功,且蒙古诸藩王收获寥寥,怨气最大,于是阿巴泰令蒙古诸藩王劫掠阜城县和交河两县;这两县不算太富裕,且靠近武强县,有一定的危险,如此,获胜了将有他阿巴泰的一份功劳,失败了则是削弱蒙古藩王的力量,也是皇太极希望看到的结果,无论如何,他都是获利者。
豪格和阿巴泰之所以如此大胆的派兵劫掠四方,是因为当时的明军战斗力低下,畏惧而不敢战;敢战的卢象升部已被全歼,现在敢战的山东兵却被围困在吴桥县城,算是多尔衮和杜度为他们创造了劫掠的机会。
豪格对阿巴泰的命令没有反对,却借机督促镶蓝旗和正黄旗尽快派兵前往东光县城,保护那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