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当北京遇上柏林 十六(3 / 3)

加入书签

处给德国人,德国人自然能在朝廷与汉臣督抚之间,做出明智的选择。”

“秋坪,你刚才都说了,通商的事宜都在北洋为首的汉臣督抚手里,朝廷手里还有什么?”宝鋆皱着眉毛,不悦的说道。

“宝师,我最近在南城的大栅栏淘了一本奇书,据说是咸丰二年受林元抚嘱托刊印的,这本书很有些意思。”毛昶熙没有正面回答宝鋆的问题,反到是讲起了故事,“我记得在这本书中,有一句话是,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恭亲王奕訢淡淡的念了两句,“本王的床头也有这本《海国图志》。现在地方督抚将此书奉为宝典,据说倭国上下也是如此,所以么,本王特意也找人寻来此书,很是仔细的看了几遍,这魏源说的有些话,还是在理的。秋坪,你不要卖关子,想说什么就说!”

景廉直起身子,拱手,肃言道,“王爷,兵者,国之利器也,历朝历代无不是朝廷执此重器,而今地方督抚兵权益盛,于国不祥,我恐其用以御敌而不足,挟以自重则有余!”

“礼,国之干也,而今地方督抚常自行与西洋诸国交涉,常言道,法无二门,令不两出,我恐其于浩荡天恩而不顾,挟洋以自重!”

景廉刚才的这两句话,可谓字字是诛心之言,奕訢、宝鋆和毛昶熙的脸上,皆有一丝讶色掠过。

既然话都说到这个份上,景廉也就不藏着掖着了,索性放声直言道,“王爷,既然您也觉得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对的,那么购战舰,买火器,养兵与练兵,这三件事就应该抓在朝廷手里,而不是由着地方督抚们接洽洋人。”

“购舰一事,我已经答应北洋,让他们与英国联系,如果此时反悔,我恐...”奕訢皱着眉毛看着景廉。

“北洋上下觉得英舰好,倘若中枢说德舰好,就是要订德舰,您觉得,德国人会承谁的情?”

“喔?!”奕訢摸了摸颌下的胡须,转了转眼珠。

“其次,八旗早已朽不堪用,王爷您也早就有意成立一只由朝廷掌控的新军,奴才仔细打听过,现在泰西诸国军队中,以普鲁士陆军为最强,无人能出其左右,倘若以普鲁士之法操练军队,并购得德国军火,德国人会承谁的情?”

“商人言利,地方督抚虽说以开矿、筑路、办厂为由,让德国人获利,但是始终不及军火利益丰厚,最后,只要朝廷下决心,凡有大清军火采购,此事归于中枢决定,则不愁德国人不心向我大清朝廷。”

“妙呀!”还不等奕訢说话,宝鋆到是先给了结论,“王爷,秋坪谋划的精妙,其一,诱之以利,朝廷砸它几千万两白银,不愁德国人不心向我大清朝廷,其二,道之以德,天下人总骂我等,只会签割地赔款的条约,倘若能跟德国签养兵练兵的强国条约,有此等条约在手,吾辈又何惧天下悠悠之口?”

“其三,齐之以礼,我大清乃天朝上国,不可轻起征伐,但是有他国仰慕我大清威仪,愿意代行征伐之道,岂不是,正说明我大清乃天国上邦?!可行,王爷,秋坪此策可行!”

奕訢摸着胡须,抬头上望,久久不语,最后终将目光落在毛昶熙身上,神色淡淡的问道,“旭初,你怎么看?”

“王爷,此乃强干弱枝之良策,也是釜底抽薪之妙计!”毛昶熙的回答干脆利落。

“好是好,但是你们就笃信德国人只是重利,对我大清就没有别的念想?本王花了三十年跟洋人们打交道,这才摸透英国人、法国人和俄国人的脾气,知道他们到底想从大清身上要什么,可是...”奕訢摇了摇头。

“虽说本王认识老巴,也不少日子了,这么和和气气的对待大清的洋人,就他这第一个,本王真的摸不清,德国人到底想要大清什么.....”

“你们谁敢打包票,德国人的眼里只有银子,说道歉就道歉,说出兵就出兵,这里面难道就没有其他的谋划?!”恭亲王奕訢目光如剑,扫过在场的众人后,缓缓的问道,“万一,它是头笑面虎,是不是我们到死,还要帮它数钱?!”

没人能回答恭亲王奕訢的疑问,至少大清朝廷上下,没人敢拍着胸脯用身家性命担保,德国人对大清没有任何图谋。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