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可遇不可求(2 / 2)
也不是这样玩的。可以避免的话最好还是避之则吉。
“哪里的话。”
林忆珍简单地应完之后。见江海流的六百八十万的价格沒人跟上。她马上追了上去:“七百万。”
价格到这里。差不多都是大家的敏感区域了。
朱温见林忆珍还沒放弃。微微皱了下眉头。举手喊道:“八百万。”
别看朱温是标准的衙内。但他也有衙内的智慧。知道树敌太多不是好事。更知道家里那尊大佛是他一切的支柱。所以想买下这东西拿回去孝敬一下。博取更好的感观。
所以朱温直接加了百万。为的就是让其他两位竞争者知道他的决心。知难而退。
不想江海流一点也不跟他客气。马上追加上去:“八百二十万。”
不得不说。江海流是一位相当理性的人。明知道这株参王是可遇不可求。明知道这株参王是拿來送礼的极品。但他不会因为一时的意气浪费大笔的钱财。哪怕竞争对手是素有矛盾的朱温也不例外。
朱温以为江海流故意是跟自己作对。气得牙痒痒的。马上加价:“九百万。”
气氛到这里。已经有点非理性的味道。
江海流思绪了一下。似乎有点退缩的味道。对于他來说。用这么多的金钱购买一株参王。还不如用这笔钱聘请一个专家团队來专门照顾人。
不过对于周游他们來说。价格还处于接受范围。
林忆珍带着冰冷的微笑把价格抬到千万大关:“一千万。”
朱温看到又是林忆珍。登时沒话说了。
朱温和林忆珍相互认识。而且认识的过程很不愉快。否则林忆珍之前就不会用那样的字眼形容來形容朱温了。虽然朱温不觉得自己对不起林忆珍。心里忿忿不平。但林忆珍的背景也不是好糊弄的。绝对不会比自家差劲到哪里去。而在财力和声望方面。林忆珍更是远远超越自己。
思绪了一下。觉得自己财力有限的朱温最终放弃了竞争。
“还有沒人出价。”
主持人见场面的竞争似乎定局。而且价格也超越了他的估计。倒是很爽快地宣布道:“那就恭喜林总裁成功拍得这株可遇不可求的参王。”
大家纷纷为林忆珍的慷慨举动而鼓掌。
虽然林忆珍是看中参王才出如此高的价格。但再怎么说。这些钱都会直接用于慈善事业。所以大家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一些门面功夫还是要做的。
明老感叹道:“一千万啊。你们真的用一千万拍下來了。真是大手笔。”
肖老也对林忆珍的豪爽而叹服:“小珍不愧是女中豪杰。如此大的手笔真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出來的。我们先不说这株参王的真正价值。就说拥有几近孤品的成就感就值回本票了。”
大家笑笑而过。
王浩唏嘘道:“可惜啊。这千万元总要拿來吃的。那得多奢侈啊。”
大家登时无语。
虽然王浩说的是实在话。但王浩的话未免太煞风景了。真不知道他是率直到沒去想后果。还是天生笨蛋。
“游哥哥。油画。”
一直都在扮演着听众的李思思突然拉着周游的衣裳。指着新出來的慈善拍卖品。
“真的是油画。”
肖老想不到竟然会有人捐赠油画。
明老笑道:“历史上也有不少国人从事油画创作。甚至还有一些在国际上闯出了名堂。那些大名家也不就不说。你们看朱沅芷的油画。最高的那幅都超过千万元了。”
“是吴冠中的画。”
不是王浩的眼光最歹毒。最先分辨出油画的作者。而是他在下午刚刚接受周游的深刻教训。现在长了记性。第一时间就通过液晶显示屏去查看作者的落款。发觉了作者名字。
“还真是吴冠中的画。”
明老他们看到落款是吴冠中。表情同时动容。
吴冠中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他终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及中国画现代化之探索。坚韧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他执著地守望着“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心底”的真切情感。表达了民族和大众的审美需求。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品格;国内外已出版画集约40余种。文集10余种;曾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等职。2000年。吴冠中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他不仅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也是首位亚洲人获得这一职位。
同时。吴冠中的作品在拍卖艺术市场上屡创新高;作为其生前最后一幅公开拍卖的作品。他1974年作油画长卷《长江万里图》以5712万元人民币成交。
将近六千万的拍卖价格。足够说明了吴冠中的花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