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请愿(2 / 3)

加入书签

了产生恻隐之心,也许能让咱们回去!”王大力说。

“也可以,只不过你先起个稿吧!”曹布衣说。

“我觉得,这起稿应该找那些两地生活,单身,丧偶带小孩的插队知青写,因为他们感触最深!”王大力说。

“对,对,他们感触最深,老婆在北京,他在山西放心不下,温柔不成啊!”不知哪个男知青吼了一嗓子。

“先别开玩笑,先把这第二篇请愿信写出來吧!”刘炳坤说,于是南施显便在课桌上摊开纸,记录起大家东一句,西一句的话,最后去繁就简,去粗取精,撰合成了一封痛说查对困难,在山西工厂困难,坚决要求回北京的信。

信写完,曹布衣给大家念了一遍,全体通过,然后说过两天他刻一张蜡板,把信的内容印出,印他几百份,争取发到忻县每个知青手里一份,另外每个单位让单位的北京知青凡是想回京的,都在那封信后单独的一张纸上集中签名,然后集中寄到北京市委和中央。

消息很快在忻县知青中传开,不管是企业工厂,还是商业银行,百货商店卖菜的,凡是知青,都在交头接耳地议论这件事,并有传说:第一封给北京市委和中央的信,已收到北京市委和中央的回信了,说研究研究后便让知青回京,凡是签上名的便让回,不签名的,证明他沒有回京要求,便不让回來。

知青们一听,谁不想回北京啊!回北京的大好事,哪能落下这个空挡,何况众人都签了名,有事随大拨,便也都一个跟一个都签了名,消息越传越远,几天工夫,定襄,代县的北京知青也來问情况了,也签了名,又过几天,晋南临汾运城的知青也來联系了,一月下來,全省的知青有老大一部分都签了名。

第二封信送出后,久久沒有回信,王大力问曹布衣:“到底怎么回事,是成还是不成,总要有个回信呀!”

曹布衣说:“难办,前几天北京來了两个人调查,到几个工厂,商店,学校秘密地看看那里知青工作和生活的状况,在县委呆了两天,便回京了。

去北京的知青到北京市知青办和信访局去问,工作人员回答他们政策还是以前的政策,已在当地分配工作的要想回北京,只有顶替他父母退休的岗位,村里仍然在插队的,政策略宽一些,身体有大病的,家里父母身边无子女的,可以回京,其余的不行!”

王大力一琢磨,够呛,自己已经分配了工作,父亲去世了,母亲又无工作,顶替谁去,无可顶替呀,算了,这事可能沒谱了,心里便把这事搁下,该吃饭吃饭,该上班上班。

这样过了半个月,刘炳坤突然找到他说:“曹布衣让咱们去他那开会呢?咱们去吧!”

王大力便和刘炳坤赶到学校,一到学校,以前那十几个人陆续也赶到了,曹布衣待大家來齐后说:“同学们,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中国革命为什么取得成功,因为**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决心。

咱们第二封信送出去两个月了,到现在也沒回音,不是北京市委和中央沒有考虑咱们的事,而是暗地里前些日子派两个人來调查过了,咱们忻县知青接着道北京知青办和信访局问去了,人家回答政策还是老政策,沒变,好看的小说:!”

“也就是说,还不让咱们回北京!”南施显接上话说。

“那咋办啊!”

“看來,就是咱们命苦,一块來山西插队的,一半都想各种办法回北京了,就咱们回不去!”一起开会的人唉声叹气起來。

曹布衣摆了一下手让大家安静下來,接着说:“我这样看啊!既然第一封信给咱们回了信,并说开会研究一下,就说明北京市委和中央重视咱们回北京这个问題了,第二封信虽然沒给咱们回信,但派了人來调查,说明他们研究了,现在暂时政策还沒变,咱们要想办法让他政策改变一下啊!

我建议,咱们來个行动,忻县的知青一齐到县委去请愿,要求回北京,人家云南,东北的知青都是这么干的,结果都回去了,咱们也这样,大家同意不同意!”

“同意!”虽然有人附和,但是人不多。

“怎么不敢到县委情愿,怕什么?”南施显问。

“我们都是拖家带口的,有孩子,怎么去啊!”

“万一到县委请愿,北京沒回去,这里单位又给开除了,怎么办!”有几个人担忧起來。

“有孩子才好办,可以抱着孩子去,万一警察抓人,也不会抓抱小孩的人呀!”霍七中大声说。

人们经曹布衣的反复鼓动,土气慢慢又高昂起來,大家一致决定,星期一早上八点半,知青全到县委大院楼前集合。

会要结束时,曹布衣说:“咱这事我们校长知道了,和我严厉地谈了话,说这种会以后绝对不允许在学校召开,如果发现再在这里召开,便将我从学校除名,同学们,哪位有个安静,僻静的地方,下次咱们到他那去开会!”

“到我那吧!以前我在县城租的房还沒退呢?”刘炳坤说。

,,,,,。

县委大院坐了几百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