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商战(2 / 4)
块,被小贫下中农连拉带拽地弄进被窝里,自此,小芬就成了小钱的老婆。
女知青找当地的也有,小芬找的小钱算是当地青年中不错的,论家庭,父亲是大队书记,论长相,小伙子长的中等个头,白白净净,像个书生,论工作,虽在农村,可是不干农业活,整天拨拨算盘,作作表格是个会计,那年头虽说已实行了计划生育,但还未大力开展,小钱别瞧人长的文气,这方面倒挺有本事,腾腾腾,三年半连生三胎,两男一女,小钱成了北京知青的女婿,小芬成了大队支书儿子的媳妇,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正这时,北京知青返城的风刮起,村支书老钱知道这个讯息后,不愿意儿媳妇小芬和儿子离婚带孩子回北京,可是不离婚,孙子孙女又回不了北京,怎么办呢?老钱书记想了个办法,不是让知青回城吗?自己的儿子原來也在县城读高中,把他弄成北京知青不就行了。
于是花了点钱,请公社负责此事的干部喝顿酒,送了些礼,小钱这个土生土长在白洋淀边的农民一转身变成北京知青,又一转身随爱人小芬带着三个孩子返回北京。
回北京后,夫妇二人都分到一个商场工作,小芬是北京知青,话里不带什么外地口音,商场职工也沒怀疑什么?小钱就不行了,几句话里总是带一句半句河北口音,商场其他职工便问小芬:“你爱人小钱说话怎么老带河北口音呀!”
“他插队时,沒住知青宿舍,住老乡家,和老乡一块呆时间长了,就学了老乡口音,刚回北京,一时间口音还沒变过來!”小芬忙为爱人辩解。
其他职工见小芬如此说,便也不再说什么?
八三八四年,有人举报北京回城知青好多都不是原北京下乡的知青,都是当地农村青年冒充北京知青到北京的,北京市政府很重视,于是对调回北京的知青进行清查,一查,把已当了商场党支部副书记的小钱查出來了。
商场经理和书记对小钱说:“你是个好同志,又有能力,如果你不是假冒知青调回北京的话,我们绝不可能把你除名,要不,你还留在我们商场干个临时工吧!”
小钱在商场里已当上副书记,在商场也算有头有脸了,一说把他除名,心想,哪有脸再在原单位干啊!于是,离开商场,头也不回,回家后,一家五人全凭爱人小芬挣工资养活,自己只能当个妇男,心不甘,于是到外考察,在早市卖过菜,卖过衣服,但赚钱都不多,摊子还挺大,后來发现卖观赏鱼有赚头,便來此市场租了个柜台,好看的小说:。
“老赵,你瞧我今天抓的鱼怎么样!”王大力对自己左边柜台的赵老板说。
老赵正在看鱼,见王大力问,便走了过來,看了看王大力几个鱼缸中的鱼说:“不错,价格怎么样!”
王大力说抓了这几种鱼的价格。
“还行啊!老王,你越來越会干了,再干半年,你可能比我还会经营!”夸了几句后,老赵便回到自己的柜台。
“我來看看你今早上抓的鱼!”右边柜台的老钱走了过來,看了看王大力鱼缸中的鱼说:“你那鱼缸中充氧机不能停,别怕费几度电,咱们卖鱼的,鱼缸里的鱼太多,充氧机一刻也不能停,你停了,水中氧气就少了,对鱼都有损害!”
王大力听了他的话,忙把一个鱼缸刚停的充氧机又开了起來,上午九点钟,买鱼的顾客,三三两两进了市场的玻璃大厅内,大厅内卖观赏鱼和大厅外小马路上卖观赏鱼不同,大厅外马路上卖观赏鱼都是卖主见客人來主动推荐自己的产品,不管顾客是否买鱼,只要从身边过,便大力推荐。
大厅内卖鱼的却安静许多,大多坐着聊天,或拿张报纸看,顾客走到自己柜台后的鱼缸前观看一阵,见十有**要买的意思,才问顾客要买什么鱼,才推荐自己鱼缸中的鱼,表现的很矜持。
星期天,厅里和厅外形成一个反差,厅外小马路上卖鱼的人叫狗叫,拥挤热闹,厅内卖鱼的人却少得多,虽也是一波又一波人进人出,但无论买主和卖主,声音都不大,和平常说话声差不多,讨价还价的时候也不多,卖主往下降价也降的很少,厅外是热闹沸腾的交易,厅内是平静的文明交易。
王大力早已知道星期六星期天买卖难做,因为有外面的市场搅合,等中午外面的市场散了,下午买卖也就好做起來,但上午,也不能闲着啊!能卖几条是几条吧!
王大力坐在柜台后,假装观赏自己鱼缸中的热带鱼,实际在注视着大厅内的客人,看它们來的人是否多,有多少人买了哪家的鱼,又有几个向自己的柜台走來。
王大力卖的鱼品种少,档次又相对低一些,所以早上九点半了,鱼还沒卖出一条,王大力心里便有些着急,正这时,一对穿着时髦的夫妇领着一个**岁的男孩走到王大力柜台前,王大力瞧了他们一眼,心想:这不知是不是买鱼的,就是买鱼的,估计也买不了多少条,大约只是花个三五块钱买几条便宜鱼哄小孩玩吧!便也沒打招呼,静看这三人的举止。
之间那小男孩一到王大力柜台前,便跑到几个鱼缸前,指着缸里的鱼对那女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