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小说趣味的来源(三)(2 / 3)
表现在一个时段之内发生的事件。而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对此有所发展,他们认为小说中线性的时间早已腐朽了,当代的小说艺术已经进步为文字的空间艺术。 我本人并不反对“小说是文字的空间艺术”这种说法,但是,我并不认为这是对传统小说技术的革命或者反叛,我只认为这是小说技术发展的途径之一,是小说技术大树上新生的枝叶,而绝非一株新树。因为,小说发展到今天,故事依旧是它的本源,不论新技术尝试者怎样变换小说形式,故事仍然会以各种不同的形态存在其中,没有故事原素和叙事明晰性的小说,至少今天的读者还无法接受。 那么,在叙事性的小说当中,我们应该把作用巨大的转折点放在什么位置呢?在中短篇小说中,最容易被人接受的办法,就是将第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作为次高放在小说进程的2/3或4/5处。 有的人说,他喜欢在小说一开篇便制造一个或几个高点,而且读者也很欢迎。小说的结构没有一定之规,在掌握了小说设计原理之后,我们确实需要有创造性的发挥,没有创造性只能是平庸的表现,也无法赢得真正的读者。然而,小说的转折点虽然必定是高点,但并不是所有的高点都能成为转折点,只有那些揭示了人物真相,同时使人物的本质或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的戏剧性的高点才能够被称为转折点。而一个转折点的出现,首先是意味着小说前一阶段的内容告一段落,同时,它也标志着主要人物即将进入一个更高层次,进入更痛苦或更危险的对主要叙述目的的追求阶段。因此,在一部中短篇小说中虽然可能会出现许多推动情节的转折,但不可能也不应该有太多的转折点。当然了,在中短篇小说中也不应该有太多的高点,太多的高点就意味着没有高点,而没有充分准备的高点还不如没有高点。 我们得出这个结论是因为中短篇小说的篇幅中没有多余的空间,它不是长篇小说,不允许在充分叙事的前提下安排过多的转折点,除非要像当代汉语小说中常见的那样,用故事梗概般的强叙述来代替描绘,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内容丰富了,“高点迭起”,其实内中每一部分都很薄弱,很乏味。 我们将第一个主要的转折点作为次高点放在小说的后半部分,这是因为在前半段的开端和主体部分里,我们已经利用了所有的手段(故事情境、主要叙述目的、人物塑造、说明性材料、一部分叙事情节等等),完全彻底地吸引住了读者,他们的注意力已经从被情节的吸引进步到被人物真相所吸引。读者这种对人物真相的好奇心,是小说家前半段叙事成功的标志之一。同时,那位在前半段被我们塑造完成的主要人物,此刻也已经满足不了事件进程的需要,小说家只有给这个人物身上注入新鲜的内容(不论是性格的,道德的,还是本质的或命运的),才能使他进入一个更高层次的斗争阶段,才能使小说对生活本质的揭示进入更高的水平,才能让小说家的认知能力和独特思想得到高于读者的表现机会。同时,这也是对小说结尾处更大的高点、更深刻的揭示和更本质的转折所做的充分准备。 话说到此处,我们就有必要研究一下,形成转折点需要有哪些必备的条件。 其实,小说中的每一个戏剧性场面,每一次主要人物与刺激因素的冲突都会对情节发展与人物本身造成部分的转折,没有发生转折的戏剧性冲突只是在浪费篇幅和时间,是结构臃肿和小说家技术不精的表现。但是,这种相对细微的转折只是事件发展所必须的推动力之一,是情节性推动。能够真正给小说进程带来强有力推动的,是对人物真相的揭示,是人物本质的转折。这样以来,就需要有经过充分准备的转折点来揭示人物真相,使人物本质而非仅仅是事件发生重大的转折。 所以,我们要指出的是,形成转折点的第一个条件便是主要人物面临重大选择。 海明威让麦康伯先生面临的第一个重大选择,是在他深知即将失去妻子(也包括所有人)对他必要的尊重时,选择了表现勇敢的方式来挽救自己,结果他却不由自主地逃跑了。于是,主要人物与刺激因素(麦康伯太太)之间裂开了一道鸿沟,麦康伯先生在商业社会中伪装出来的一切优良品质被这次“逃跑”击得粉碎,他身上最后的一点点尊严也因此而被剥夺了。由此看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选择是揭示人物真相的重要手段。即使是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也总是要在面临选择时才会暴露他真实的内心和品质。那么,在小说当中我们应当给主要人物设计什么样的选择呢?其实,效果最强烈,对人物揭示最深刻的选择便是我们常说的“两难的选择”。只有人物在面临艰难的“两害相权”或“两利相权”时,才不得不揭去伪装,露出真相。“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选择意味着权衡、明智或退缩、畏惧,而“两害相权取其重”则意味着糊涂、愚蠢或者勇气和“义”。 形成转折点的第二个条件,是转折产生于人物的行动之中。没有读者会喜欢被动的主要人物,也很少有成功的小说中主要人物是完全的被动人物。不论人物的性格怎么样,在主要叙述目的阐明之后,他都必须得行动起来。也许最初他是被迫的反应,但在转折点上他必须是主动行动,并且因此遭受到重大挫折。这是因为,对打击做出被动的反应只能引起读者低级的怜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