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瞒天过海二(2 / 2)
本初以区区两郡之地,养此数万大军,我们只需与他对峙,时日一久,袁本初必然粮饷不济,到时候,袁本初一战可擒,请你兄长千万不要冲动,不必与他拼死作战。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若是有个万一,反而让袁本初打开了局面,到那时,反而不美。”
公孙范自去回报公孙瓒。
此时的公孙瓒,因为没有打败青州黄巾三十万的战绩。所以,无论是实力还是心态,公孙瓒都还没有膨胀。他听了公孙范转述刘备的话,只是思索片刻,便决定依计而行。
公孙范走了,袁绍的使者跟着又来了,历史上,袁绍与公孙瓒属于是单挑,现在,多了刘备这么一个巨大的变数,两人谁也不敢无视刘备。
袁绍的使者,却是刘备的一个老熟人,南阳人逄纪。
这逄纪倒也干脆,一上来便直接开出了袁绍的条件,请刘备相助,以抗衡公孙瓒。
为了请刘备出手,袁绍愿意将渤海太守的印绶交给刘备,不过,希望刘备能够将东郡都尉臧洪调走,至于东郡都尉一职,则由曹操接任。
不能不说,袁绍的诚意还是十足的,冀州郡国有九,上百个县,其中大部分的郡国,户口都在十万左右,人口都在六、七十万左右,唯有赵国和渤海郡是两个极端。
赵国户口三万,人口十八万。
渤海户口十五万,人口一百一十万,乃是冀州第一大郡,一个郡就顶的上冀州五分之一的人口数,又有渔盐之利。
当初,袁绍怼了董卓之后,逃亡冀州,董卓为了安抚袁绍,就是任命袁绍为渤海太守的。这里面也是考虑到了渤海大郡,太守的地位比较高。
只是,曹操和东郡,就真的这么有缘么。
要知道,刘备为了阻止曹操占据东郡,还特别出兵打了一仗,又拼着得罪了刘岱,也要任命臧洪为东郡都尉,还不就是为了不让曹操有一块可以起家的地盘么。
怎么到了最后,绕了一圈,东郡还是到了曹操的手上。
不过,刘备也明白,东郡挨着邺城,而邺城又是袁绍的大本营,自然要放在自己手里才能放心。
想到这里,刘备道:“孤留臧子源在东郡,本就是为了百姓,也不必……”说到这里,刘备顿了一下,心说这倒是个很好的欺骗袁绍的机会。
于是,刘备道:“既然袁车骑想用曹孟德为东郡尉,孤便令臧子源退出东郡便是。至于渤海太守,非孤贪图他国之地,不过是为分公孙伯圭之势,便暂时代理一二吧。”
说罢,刘备示意,让人接过逄纪手中的渤海太守的印绶。
等到渤海太守的印绶拿到手里,刘备把玩了一会,又想起公孙范刚刚来过,心里面忽然有一种荒谬的感觉。
历史上,袁绍用这个渤海太守的位置去拉拢公孙范,是拉拢公孙范,而不是向公孙瓒示好。袁绍是让公孙范“遣之郡,欲以结援”。
很多人不明白,袁绍为啥要把渤海太后给公孙瓒的弟弟公孙范,认为袁绍很傻、很天真。
其实,公孙瓒的出身,和袁绍类似。公孙氏一族,也是辽西大族,其家也是世代二千石,乃是幽州有名的衣冠名族,但是公孙瓒本人在其族中的地位原本却不高,因为他的母亲不是他父亲的正妻,只是一个侍婢之类,这一点倒是与袁绍颇为类似。
不过,公孙瓒与袁绍不同,袁绍虽也是庶出,却从小就过继给了他早逝无子的伯父袁成,不但继承了袁成的人脉、声望等政治遗产,并深得其生父袁逢以及其从父袁隗的喜爱,还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自由行事的权力。凭借这些,袁绍幼即得拜为郎,年二十便出任濮阳县长,於仕途上一帆风顺。
而公孙瓒早年的出仕经历却颇艰难,最先出仕时,只做了一个郡府小吏,因为长得帅,嗓门大,被当时的侯太守欣赏,得妻其女,又从卢植求学於缑氏山中,再又在后任刘太守触法被征廷尉时忠义相送,然后名声才渐响亮,由此发迹。先是得举孝廉,然后朝廷拜为郎,迁辽东蜀国长史,再迁涿县令,光和中,以战功得迁骑都尉,又迁中郎将,封都亭侯,董卓入洛后,他又被擢拜为奋武将军,封蓟侯。
可以说,公孙瓒能有今日,没有用公孙氏族中出太多的力。当然也不是一点力没有借助,不说其他,如果公孙瓒不是公孙氏族人,也未必就能做郡中做个小吏。
而公孙范则不同,他是公孙家的嫡子,类似于袁术在袁家中的地位。甚至,袁绍和袁术毕竟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而公孙瓒和公孙范不过是族中兄弟。
所以,袁绍大约是以己推人,认为公孙范不会服公孙瓒这个“小婢养的”。而公孙范之前服从公孙瓒,大约是公孙范的官位不如公孙瓒,袁绍把自己渤海郡太守的印绶授予公孙范,就是让公孙范在官位上超越公孙瓒,好让公孙范对公孙瓒起了竞争的心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