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外勤(1 / 2)
会议室里,掌声足足响了一分钟。
吴学增满面春风,畅快地笑着拍拍萧磊的肩膀,“掌声说明一切,夸奖的话我先不说,等破了案再讲。”
跟萧磊说完这话,吴学增脸色一变,伸出食指对周围点了点,“你们干这行都多少年了?就算以前没有接触过冰-毒,起码的常识应该知道吧?就没有一个人想到要好好查查资料?蒙着眼睛乱闯一气,方向错了,你就是再查的细,也是白费功夫!老胡,凯旋,这件案子办完之后,好好开会检讨检讨,你们是什么人,全省刑侦工作的排头兵,领头雁!犯这种低级错误,丢人啊!”
周凯旋和胡军老老实实低头认错,周凯旋还好,这案子他们三队刚参与进来,还有萧磊的惊艳表演打底,与其说是认错,不如说是另一种炫耀。
可对胡军来讲,这人可就丢到姥姥家去了,他一边低头认错,一边斜着眼睛瞅向杨平凯,禁毒处!咱们两家这仇可结大了!
杨平凯面色青灰,如坐针毡,要不是吴学增在场,他真想一走了之。
两个队长先后表完态,吴学增语气稍缓,“现在看来,这件案子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既然要调整侦查方向,那就干脆重打锣另开张,以今天的日期命名,就叫‘9?25’专案,现在来定一下新的方案……”
吴学增轻车熟路地把两个队的人指派开来,分了几个组,各自安排了任务,仿佛忘记似得,压根儿没有提起禁毒处,其他人也装不知道,直到散会,再没有人和杨平凯说过话。
散会后,吴学增带着周凯旋和胡军去向听领导汇报,其他人分成三伙,各自去开内部的小会。
调查主要分了三个方向,一支队伍去查找省内蚂蝗素的进销渠道,一支去排查懂化学合成的可疑人员,最后一支去调查可能存在的制毒窝点。
萧磊被分在第三组,这组人数最多,任务也最难,带队的是三队的副队长,也是队里年纪最大的张唐。
张唐是老资格的副处级调研员,之前厅里本有意让他担任三队队长,但他因为身体不好,主动把队长的位子让贤给周凯旋,在副队长这个职位上一坐就是十来年。
张唐在宁原警界很有人脉,跟萧磊的师父张启明也是旧识,他为人严厉,爱较真,队里人都怕他三分,此刻召集全组人开会,这群天不怕地不怕的莽汉子们,都难得的露出小心谨慎的神色。
张唐不悦地看了看赖在办公室里,耳朵竖得老高的乔乔,他已经是快退休的人,也不怕得罪人,平日里就对乔乔不假辞色,毫不遮掩自己对官二代、镀金党的不喜,让乔乔屡屡在萧磊面前抱怨,称他“老古板”。
时间很紧,张唐也不废话,干脆把萧磊叫道跟前,说你小子大方案都拿出来了,小方案自然也不在话下,赶紧把想法说一说,这些人包括我老张在内,这回都听你指挥。
萧磊深感责任重大,虽然他对自己的判断有八、九成把握,但在他的记忆里,前世的刘昭骅十分狡猾,他的暴露实属巧合,警方本来查的是另外一起贩毒案,要不是刘昭骅碰巧和另外一个毒贩使用了同一间仓库,他说不定早就干完了史上最大一票,拿着巨款逍遥去了。
如果这个时空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此刻的刘昭骅才刚刚开始干这行,记忆中的案例分析里,并没有记载他曾在宁原制过毒,是前世没有查出他的这段过往,还是眼前这起案子并非是刘昭骅所为,此刻不得而知。
自己所在的这一组,算上张唐在内,一共二十七个人,要想在宁原十九个市一百一十个县区里找到一个小小的制毒作坊,无异于大海捞针。
所以,别看三组人最多,但大家普遍认为,最有可能找到线索的还是一组和二组。
一组查蚂蝗素,这是一种药物,但同时也是制造冰*毒的原料,后世有瘾君子用滴鼻水、康泰克提炼冰-毒,就是冲着这些药物里所含的蚂蝗素。
但萧磊知道,如果制毒者真是刘昭骅,这组人将无功而返,因为刘昭骅采用的并非这种制毒工艺。
还有二组,查的是懂化工知识、和毒品原料有关联的人,据萧磊的记忆,刘昭骅曾经伪装成药品商人,找到一个化学教授请教冰-毒的结晶工艺,如果这个案子真是他做下的,顺着这条线,应该能发现些端倪,可惜前世的报告里没有那位教授的名字,连是否是宁原人都不清楚,只能寄希望于撞大运了。
好在萧磊散会前专门提醒过吴学增,排查范围一定要大一些,千万不要忽视了专家教授,这个时代,知识分子普遍受重视,要是萧磊不说,估计二组人不会想到要去找这些人问话。
所以,在萧磊看来,最没有头绪的三组,反而是最可能直捣黄龙的主力军。
听到张唐点自己的将,萧磊也没有谦虚,今天他可是出尽了风头,再多出些也无所谓了,他又不是需要韬光隐晦的隐者,而是立志要在官场闯出一番天地的重生人士,出名要趁早,此时刚刚好。
而且因为狠狠落了杨平凯的面子,三队、四队这些老大哥们对他观感中,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