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葛文墉(1 / 2)
根据大陆政府代表的意见,厦门金龙考斯特直奔机场,考斯特在跑道的西端停下,一下车就看见8架歼-7B飞机呈4排停在跑道上,其中前面4架飞机的一侧各站立一位飞行员,后4架飞机则用帆布覆盖着,这个覆盖不仅是为了保护飞机,更是为了防止站在机旁的飞行员看到4架飞机的模样。
这4名飞行员就是高一航的歼-7B中队,只是他们不是22日时空的高一航中队,而是24日时空的高一航中队,后4架飞机与前4架是来自不同时空的高一航中队飞机,为避免高一航中队发现这一现象,才覆盖帆布的。
8架飞机整齐地停在跑道上,有一种威武的气势,而看在大陆代表眼里则是满眼的希望和憧憬,特别是4个飞行员,眼睛都放光,直奔着飞机跑过去了,很快就和高一航中队的飞行员搅在一起。
其他大陆代表则在郑拂的陪同下,绕着飞机一边察看飞机的外形、结构和喷气发动机的喷气口,一边听着郑拂的介绍。
郑拂正客串着解说员的角色,高一航跑了过来,悄悄道:“有一个飞行员想试飞歼-7B!”
郑拂听后,毫不犹豫地拒绝道:“还没有了解和学习飞机的性能,熟悉飞机的操作流程,就仓促试飞,这也太危险了!不行!坚决不行!”
高一航并不放弃,又在郑拂的耳边道:“那是一位大神,你知道他是谁肯定会同意!”
高一航这么说肯定有奇怪,于是郑拂疑惑道:“那位大神?”
高一航神秘道:“葛文墉!”
“什么!葛文墉来了!”听到葛文墉的名字后,又惊奇,又兴奋,转身就要走。
葛文墉1933年5月生于天津,曾任航校副校长、空军第八研究所所长、空军司令部研究部部长、空军副参谋长。他之所以被高一航、郑拂看做大神,不是他的职位,而是他的传奇。
葛文墉是空军特级飞行员,1964年9月9日被空军授予‘飞行技术能手’的称号,他最闪亮的光环是新中国第一代试飞员之一,1951年开始至1989年停飞,飞过22个机型,共飞行2455小时,歼-7的首飞就是葛文墉。
“怎么了?”林南洋发现有异,以为出了什么事,拽住郑拂的衣服询问道。
其他人的眼光也一起集中到郑拂的身上,郑拂一想,觉得没有什么不可说,于是道:“有一个叫葛文墉的大陆飞行员想试飞歼-7飞机。”
“你说这是歼-7飞机?”没等到林南洋说什么,徐主任先问出了郑拂话中的漏洞。
郑拂刚才因为专注于葛文墉试飞的事,不小心说漏了嘴,没有想到被徐主任抓住了,郑拂反应过来,和高一航交流了一下眼神,又看了一下林南洋,解释道:“我们知道大陆马上要装备的飞机叫歼-6,我们这个型号还没有命名的飞机也是中国人的飞机,所以我们南洋自强会命名该型飞机为歼-7飞机。”
郑拂的说词不仅合理,还打动了徐主任的心,徐主任上前一步,主动与郑拂握手,激动道:“这个名词好,中华民族就应该发出一样的声音,这一型飞机就应该叫歼-7,谢谢你!谢谢自强会的诚意!”
意外的失言产生了意外的效果,一边的众人都鼓起了掌,这个时空的歼-7就此产生。
“你刚才说有大陆飞行员想试飞歼-7飞机?”林南洋等大家庆祝完了,又问起了刚才一直想问的问题。
郑拂道:“大陆飞行员葛文墉想试飞!”
林南洋问道:“他第一次接触这型飞机,能行吗?”
“应该能行!”徐主任对葛文墉非常相信,也知道葛文墉的能力,于是一扬眉头,面生喜气,强力顶葛:“葛文墉是我们最好的试飞员之一,23天前,他还试飞过台湾起义的F-86F30型战斗机,那也是第一次接触,结果很安全。”
林南洋没有急着回答,而是把郑拂拉到一边,问道:“你和小高是不是认识这个葛文墉?”
郑拂道:“开过歼-7和歼-8的人都知道他,因为他是歼-7的首飞,也是歼-8的试飞员之一。”
“哦!原来的歼-7就是他首飞的,那现在让他试飞就对了,这真是天注定的,是不可逆转的事”林南洋点头道。
葛文墉的试飞通过了,高一航把葛文墉带到自己的僚机上,开始指导葛文墉,这种指导是要一段时间的,还不能被干扰,于是专家找到郑风和林晓,要求利用这个时间看合作研究仿制的新型涡喷发动机样机。
林晓、郑风赶忙找到郑拂,说了与大陆合作仿制涡喷13AII发动机的事。
郑拂笑道:“我们9师歼-8H飞机有二种发动机,涡喷13B和新换装的涡喷14B,即‘昆仑B’型发动机,而我驾驶的歼-8H飞机,刚好是‘昆仑B’型发动机,没有你说的涡喷13AII发动机。”
林晓道:“不是说‘昆仑’还不稳定吗?”
郑拂道:“新换装不久,边训练,边测试,厂家都跟着呢,不过我这架飞机还行,没有什么大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