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出口加工特区(1 / 3)

加入书签

“三少!这真是一个拍戏的好地方!”

郑风真佩服李翰祥的精力,昨天晚上晚饭后,李翰祥就拉着郑风研究《上海滩》的剧本,而且没完没了直到凌晨3点才休息。郑风本想早上多睡一会补个觉,没想到6点半李翰祥就顶着一对红红的眼睛敲开了郑风的房门,非要来看《上海滩》的拍摄地。

郑风准备的地方在兰桂坊的东北,德己立街以东、威灵顿街以北、云咸街以南地域,大概60×80米左右,内有和安里、荣华里两条清末民初的特色小街,北面云咸街对面就是中区警署,景观具有浓厚的殖民地特色。

这个区域的原居民都搬走了,只有郑风和李平山陪着邵逸夫、李翰祥在这寂静的古街、小巷里穿行,但就属李翰祥最活跃,他不仅勘察场地条件,还时不时用手做镜头奔来奔去先机位,还一路夸赞这是拍戏的好地方,没有一刻消停的时候。

郑风听李翰祥说过,昨天晚上他一晚上都在研究剧本,看到如小孩一样欢呼雀跃的李翰祥,郑风真不知道他那来的这些精力。

“这确实是一个好地方,拆了它真有些可惜!”察看了一阵后,邵逸夫也非常满意,点头道:“这地方不大,但呈现出来的建筑风格却具有多样性,荣华里是香港典型的依坡而建的阶梯街巷,而荣华里则是前清风格的条石路的街巷,德己立街、威灵顿街都是受一定西方影响的清末民初商街,而云咸街则基本都是西式建筑风格,这就是香港建筑的一个缩影。”

“邵先生说得非常对!咸街北的中区警署和域多利监狱古建筑群肯定会保留了下来,如果我们能把和安里、荣华里也保留下来,就能形成的完整的古建筑群,虽然短期内不合算,但等到其它地方都拆光了,这里就是独一无二的了,那时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历史文化效益都不可估量。”

扩大皇后大道中商业城市综合体项目的建议是李平山夫妇提出的,但真到了拆这些老建筑的时候,最犹豫的又是这两位专家。

郑风明白李平山是在暗中提醒自己,原时空中区警署和域多利监狱古建筑群都完整保留了,本时空也应该是如此,这样的话和安里、荣华里保留就非常有必要了。

走了一遍后,郑风的心也动了,于是道:“如果保留这一片,会不会影响城市综合体的整体效果?”

“小郑!这个我和你杨姨考虑了很长时间,觉得这一区域还是修旧如旧,保存下来为好。”这时正好来到了德己立街和威灵顿街的交汇处,李平山指点着两条街道又道:“我和你杨姨的方案是把城市综合体临德己立街西和威灵顿街南的高层都往里让出一块,让出的地块建复古风格的群楼,这样交界的德己立街和威灵顿街也能基本保留了原来的街道风格,形成了一个过度,两个风格的建筑就能融合在一起。”

“如果这个地方真的保留下来了,这里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影视拍摄基地,像类似《上海滩》这样的电影就不用再建影棚了,而且拍摄的效果会更好,还能节约大量的时间和搭建影棚的费用。”听了李平山的计划,李翰祥更加兴奋。

“李导!如果我们把这个地方保留下来,作为一个影视拍摄基地,能不能赚到钱?”郑风问道。

李翰祥想了想道:“目前香港每年粤语片和国语片都有二百多部,共四百多部,如果价钱合理,应该每天都有电影公司上门,生意肯定有,但能不能赚钱我就不知道了。”

“你说香港每年拍四百多部电影?”香港可只有三百来万人口的城市,就有这样大的电影需要,郑风听到这个数字,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李翰笑答道:“这还不是多的,60年光国语片就270部,61年粤语片也有240部。”

李平山道:“香港现在的文化生活单调,电影是有限的娱乐之一,需求量当然巨大,不过等你们的电视节目丰富起来了,电影的需求肯定要大减。”

对李老的分析郑风完全同意,原时空进电影院的人就很少,现在穿越一家要把大屏幕彩电提前推出来,电影业必然提前受到冲击,一些小电影公司倒闭是必然的,电影的唯一出路就是大制作、大投入和明星制,这正是自己进入电影行业的机会。

“李老那就按你的意见保留这个区域吧,不过要把德己立街和威灵顿街与该区域一起封闭起来管理,建设一个复古的文化街区,旅游、涉外酒店、餐饮、酒吧、洗浴、娱乐和典籍古玩、珠宝金石、手工工艺经营还有影视拍摄一起上。”郑风最终下了决策。

“三少好!”郑风领着大家进了位于德己立街的一建筑,这所建筑安排了警卫人员看门,警卫都是从南洋带来的,见到郑风都立正问好,郑风报之以微笑。

郑风领大家上了三楼,进入了一个大房间,房间里摆放了不少邵逸夫和李翰祥不认识的设备,就是李平山对大多数的设备也不认识,只认识其中的摄像机和电视监视器。

这些都是穿越一家从原时空电视台淘来的二手电视剧拍摄设备,什么700线磁带摄像机、视频编辑机、录音设备等等就有尽有,还调来了1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