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南洋的风(1 / 3)
大忽悠郑风走了以后,大陆考察组继续开会逐条研究郑风的合作意向书,徐主任觉得一切合作的基础在歼-7,所以对歼-7的定性才是关键,于是徐主任问葛文墉:“老葛对张景华提供的歼-7资料研究得最透,又从张景华那里学习了不少歼-7的飞行经验,属你对歼-7最了解了,所以我想听一听你对歼-7飞机的评价。”
“是!”葛文墉习惯性地站了起来,徐主任挥手让我坐下,葛文墉坐得笔直,但眼中流露出的光芒表露出了他内心的激动和兴奋:“我试飞的歼-7飞机和我以前飞过的飞机,包括6月1号试飞过的F-86F30型战斗机以及我们即将装备的歼-6,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飞机,歼-7飞机不仅动力足,速度快,更让我觉得了不起的是歼-7飞机的电子火控设备系统。歼-7飞机上装备的平视显示器还可以把仪表参数投影到飞行员的正前方的玻璃上,飞行员几乎不用改变眼睛焦距,即可方便的随时察看飞行参数,比如行高度,飞行速度,航向,垂直速率变化,飞机倾斜角度等,而且参数都是是文字和数字,使飞行员不再需要一心二用交替观察舱外目标和舱内仪表,从而避免导致反应迟缓、操作失误,有利于飞行员抓住瞬间即逝的战机……”
“那仪表上的参数是怎么变成文字和数字的呢?”一个徐主任问道,徐主任看过张景华提供的资料,上面对歼-7的电子火控设备进行了介绍,但他一直弄不明白参数是怎么变成文字和数字的。
葛文墉答道:“张老师向我介绍过,他说参数是经过计算机处理成文字和数字的。”
“什么是计算机?”那个徐主任更糊涂了。
对这个问题葛文墉不比他强,也没有计算机的概念,只能向专家求助。
1956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
1958年,中国第一台计算机--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1959年,中国研制成功104型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每秒1万次。
1960年,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
而且中国内的晶体管电子计算机——109机正在研制中,专家当然知道电子计算机,只是要用飞行员能听懂的词汇供述出来还不是那么容易,专家们交流了一下,最后给出了一个答复:“计算机就是可以处理数据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比如说高级一点的自动控制就要通过计算机来实现。”
听过专家的解释,葛文墉不管大家明不明白,继续道:“飞机上还装备了目标瞄准计算机,我在张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瞄准训练科目,当我操纵歼7飞机瞄准目标后,平视显示器就出现了目标的距离等参数,可以帮助飞行员锁定目标发射导弹,用机炮攻击时,平视显示器上还能显示机炮的弹道参数,飞行员可以根据参数选择击发时机。听高一航介绍,飞机上还有一台大气数据计算机,以及雷达高度表和敌我识别系统、无线电通讯保密电台……”
“这是我所知道的最先进的战斗机!”葛文墉最后感慨道。
听了葛文墉的评价,既惊讶又兴奋,想得到进一步的确认:“你说歼-7是全世界最好的飞机?”
葛文墉回应道:“我不敢打包票说是目前全世界最好的飞机,但目前全世界各国现役飞机在综合性能上没有比得过歼-7的。”
本时空平视显示器才刚刚起步,直到70年代中期才普遍使用,歼-7上装备的多种计算机更是如此,原时空落后的歼-7B绝对是最好的飞机之一,但从电子设备来讲,则绝对是最先进的飞机。
“真是没有想到!”听了葛文墉的话,徐主任像打了鸡血一样,一下跳了起来,离开了沙发,在客厅里走了起来,嘴中喃喃道:“真没有想到!这帮华侨有这么大的能量,这下美帝、苏修对我们的技术封锁完全失效了……”
会后,徐主任和张副司长起草了考察报告,由于南洋华人的要求涉及很多敏感的问题,事关外交政策、军队建设,以及中印边境的冲突,徐主任和张副司长更多是把情况如实反映,不带任何的评价和建议。两人有些忐忑地把报告发回了北京,然后在陵水等候回音。
徐张二人的报告第一时间传到外交部长陈帅的手里,陈帅连续看了两遍才放下电报,并没有在意南洋华人提出的条件,而是仰天大笑:“哈!哈哈……格老子的!老子总算有根打狗棒啰!”
外交必须要有国力做后盾,而这国力更多体现在国防实力上,没有后盾,外交官说话就没有了底气。
陈帅外任交部长是1958年,这一年苏方与西方世界的关系要解冻,这一年苏联向中国提出由苏联出钱、出技术,在中国建立所谓‘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试探中国对主权的态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