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开业典礼(1 / 3)
如果说郑风第一次来香港是探索之旅的话,那么崔有为、林丽一家这一次来香港就是成功之旅。随着家乐福、南洋兄弟车行开业,穿越一家的生意是日进养斗金。而且伴随着生意的火爆,南洋兄弟现代集团生产的摩托车、电动车和汽车已经声名广播,已经引起了不少驻香港外国公司的注意,个别公司还来南洋兄弟车行打听车辆境外销售事宜,不过这已经不是林丽夫妇要操心的事了。
由于郭德胜的执着和郑裕彤的积极响应,郭德胜入股了南洋兄弟车行,南洋兄弟集团与郭德胜、郑裕彤的股份为4:3:3。
新的香港的南洋兄弟车行将是全球总部,南洋兄弟现代集团的车辆全部由南洋兄弟车行包销,而南洋兄弟车行的香港业务由郑裕彤负责,对外业务扩张则交由郭德胜打理,为此郭德胜已经开始运作南洋兄弟车行向日本和新加坡发展的事宜。
关于收购恒生银行的事,由于恒生银行的大多数股东反对而失败,在崔有为看来这是正常的,恒生银行目前运营得不错,在华次银行界是领头羊,股东们肯定不会放手自己大股东的权利,变成小股东。
不过原时空在1965年的挤兑潮中,恒生银行也受到巨大的打击,最后不得不以5,100万元的价格把51%的股份转让给了汇丰银行。如果历史不变的话,崔有为收购恒生银行是迟早的事,而且等到1965年银行危机出现,可选择的余地更大,所以崔有为对恒生银行的不识相,一点遗憾都没有。
何善衡纠结了一段时间,还是因向往更大发展空间而跳槽了,他同李嘉诚、郑裕彤、郭德胜、李兆基、冯景禧一起集资6000万港币成立了中华兄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然后中华兄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与南洋兄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一起投资2。5亿港元成立了南洋兄弟银行公司,南洋兄弟出资2亿,占总股份的80%,中华兄弟出资5000万,占20%股份。
南洋兄弟银行公司由何善衡主管,何善衡只要了2%的红利股,其它3%的红利股由何善衡分派给公司管理层的精英人才,有了这个政策,何善衡很快就把自己的银行管理班子建立了起来。
南洋兄弟银行成立后,中华兄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立马从银行借贷了5000万港币,然后和南洋兄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中华兄弟实业集团公司,公司总资本1亿,中华兄弟占60%,南洋兄弟40%。
接到中华兄弟实业集团旗下的‘中华兄弟电器公司’、‘中华兄弟电池公司’、‘中华兄弟机械公司’、‘中华兄弟橡胶公司’、‘中华兄弟塑料公司’和‘中华兄弟包装公司’等六家子公司也相继成立。
六家公司都需要厂房,于是中华兄弟房地产公司也就应运而生。在林丽夫妇的建议下,中华兄弟房地产公司在为自己公司运作厂房的同时,还准备开发工厂楼宇分层出售给香港的小型工业公司。
原时空这种方式是李兆基、冯景禧、郭德胜的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的创意,但此时林丽夫妇提出来,李兆基、冯景禧、郭德胜却也同其它大神一样佩服不已。
中华兄弟房地产公司的出现,就意味着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和郑裕彤的新世界不一定会出现了,起码紧跟南洋兄弟集团的6位大神是不会再有兴趣组建什么地产公司了,这也应该是一个蝴蝶效应!
南洋兄弟集团与邵逸夫合作投资无线电视台的项目也进展顺利,在包玉刚的引见下,林丽夫妇与邵逸夫进行洽商,邵老爷子非常痛快地答应了,第二天就开始跑无线电视台的执照。
也许是历史有一定的不可改变性,邵逸夫在办理无线电台执照过程中,原时空的香港无线创办人之一,本时空‘和记洋行’的大股东‘会德丰’的掌控者、英国人祁德尊主动要求帮助办理执照,条件是允许他入股。
六十年代初,港英政府对华商企业的态度是乐见其成,但不支持,但对英资则照顾有加,现在想来,原时空1967年11月19日‘香港广播电视有限公司’成立的时候,投资人是利孝和、祁德尊、邵逸夫等,祁德尊作为股东存在也许就是为了顺利得到执照。
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虽然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的领土,但谁叫我们华人的祖先没本事,让香港成了英国的殖民地呢!落后就要有落后的觉悟,林丽夫妇也就只能认了。
最终,林丽、祁德尊、邵逸夫三人达成了一致,三方出资成立‘香港广播电视有限公司’,投资股权比为4:3:3,并于1962年7月29日‘香港广播电视有限公司’正式注册。‘香港广播电视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为广播和电视台,兼营一份广播电视报纸。
不过此件事让林丽夫妇如同吃了苍蝇一样不舒服,好在林丽夫妇知道现在顺风顺水祁德尊,在1975年‘和记’陷入困境的时候败落,才心里平衡一些。
另外,南洋兄弟与包玉刚的合作重组‘环球航运集团有限公司’的计划也已经顺利落实,就差穿越一家的船只来港,根据双方的约定,南洋兄弟集团注入环球航运集团有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