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东方旅(3 / 4)
安吉莉亚此时也挽着苏子宁的长女苏方琪的胳膊。站在宴会厅的角落里,颇有点眼红地看着万众瞩目的新娘子。
“要说时尚和审美,杨阿姨才是最有发言权的。也许过不了多久,这里新出现的礼裙和首饰就会在专卖店里推销了。”苏方琪的心思倒没在婚礼上,而是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某个角落,只见那里一位神情落寞的少女正呆呆地独自坐在沙发上出神。
“是工商管理系的齐祖萍学姐,她父亲应该正和你父亲在后厅聊天……可怜的学姐,听说她被吕家退婚了,这应该是参议院议长家里最耻辱的事……”安吉莉亚顺着闺蜜的目光看去,认出了那个混血少女。
“也许事情比我们想象得更复杂。现在我们应该去安慰她,而不是说风凉话。”苏方琪撇了眼正在男生堆里嘻嘻哈哈的严书明和弟弟苏方玮,果断带着安吉莉亚朝远方的齐祖萍走去。
……
后院的凉亭里,参加婚礼的各家当家男人正围坐在一起,讨论着比一堆婚宴更重要的话题。
“……除了专门组建一个东方旅。还有个重要的问题也必须解决,就是远东的战略粮食储备。目前国家在远东的粮食储备情况,分为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农业部粮食安全局直属的明珠市国家地方粮库,目前储粮已达仓储上限,大概有15000吨;第二部分,是香港岛的远东粮食交易中心。属于东联集团,第一期仓储工程在安邵清去视察的时候已经完工,设计最大储备量为30000吨,目前实际储备量还不足五分之一;第三部分,则是设置在刘香的兰芳自由领上的移民中转中心补给站,属于移民部。规模很小,最大储备量只有1000吨。”
严晓松捏着酒杯,略有点严肃地看着在场的诸多好友,仿佛对这几天整理出来的远东相关数据很不满意。
“严晓松,明珠岛气候炎热潮湿。不适合建立大型战略粮食储备基地。”任长乐看了眼严晓松在几分钟前递给自己的一份意向书,眉头微皱,“香港岛粮食交易中心,还是货栈仓储,大宗粮食流转很快,本身并不属于长期储备性质。如果要在两年内达到15万吨战略粮食储备,光靠东联集团,根本办不到。别说没这个运力,光是采购15万吨粮食,整个东南亚都凑不够这个数!所以你设想的方案,恐怕无法实现。”
15万吨粮食,顿顿窝头稀饭理论上可以供应70万人口一年的消耗,再降低点供给档次,应付80万人一年也可以。但在17世纪前期,东南亚的稻米生产国里,出口量最大的暹罗也不过每年3万到5万吨。
言下之意,东联集团可不是钱多了烧手。为国家出力固然是一种义务,但也要有个承受限度,不等于东联集团就应该把宝贵的资金砸在一个粮食战略储备项目上而不求回报。
任长乐的意思大家都很清楚,未来这些储备的海量粮食,根本就不是市场流动交易性质,而是应对未来几年的东方狂潮。也就是说,东联集团砸进去的资金,根本产生不了任何经济效益,纯粹就是做贡献。
“吴林云,你怎么看?”见任长乐和严晓松一来就陷入了对峙,苏子宁赶紧向一边的前内阁农业部长吴林云抛去了询问。
“要在远东囤积那么一大批战略储备粮,光靠东南亚本地的粮食贸易流通量,确实不太可能。必须将整个采购链继续朝外部延伸,但这会导致粮食运输和储备成本会比本土高出一大截。印度就别指望了,现在已经成了粮食进口市场,每年从东南亚出口到印度的谷物也有好几千吨。也就是说,距离东南亚最近的粮食产地,应该是我们的南山海外领和南非总督区。目前两地的年输出量加起来大概7万吨,不过70%都供应给本土市场,剩下的则是出口到欧洲或中南美、西非。”
“现在国内人口增长很快。加上这些年本土气候比较糟蹋,平均亩产一直在缓慢下滑,为保证本土的粮食战略安全,大规模粮食出口不会延续太久。”
吴林云几年前从内阁退出后。就自己搞起了农业公司和大西洋粮油进出口贸易,算是对国内外粮食生产状况和价格变动最了如指掌的人。
只是粗略一算,吴林云就给出了远东粮食储备计划的最低资金需求。平均每吨远东储备粮,如果从南非起运,从采购、运输到储存,两年下来的总成本将超过28美元,其中运费就占去近半。15万吨的战略储备计划,就要付出至少420万美元的直接代价,还要动用150艘次以上的远洋运力才能完成运输。
“不是听说国兴集团在南非的第二期农垦工程已经快完成了吗,设计年产小麦2万吨。他们的成本应该比南山海外领更低。”严晓松面色不佳地朝齐建军看去,希望能从对方口里得到一个理想的答案。
“那只是理论值,要真正达到设计产量,还需要至少一到两年的时间。就算如此,他们刚刚才收回成本。是不大可能低价运到远东。”齐建军知道这个“年轻后辈”心急,但也无可奈何,“不如找时间让小苏做中间人,请小董坐一起聊聊,看东联集团和国兴集团能不能共同努力一下。另外,有没有可能在海南岛预购未来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