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国家的希望(4 / 4)

加入书签

驯化”的物种,这已经开始无限接近“进化论”了!

“爸爸……我不想去幼儿园……妈妈什么时候回来。”

就在安邵清浮想联翩,为自己的得意门生高兴地拍起大腿的时候,身边一直默默玩耍的女孩抬起了头,举起了手里的布娃娃玩具。

这个小女孩就是安邵清和张丽两夫妇在三年多前收养的两个女婴之一,眼前最大的已经快五岁了。也是当初那批被荷兰人拐卖到北美的孩子里最小的一位。据说在大明上船之时,这个女婴本来跟着自己的亲生母亲,但可惜的是,女婴的母亲抵达北美后不久就病逝了。

另一个次女,则是个葡萄牙裔女婴。同样是因为母亲移民北美后病亡的孤儿,今年还不到四岁。

身边的女孩如今名叫安洁,算是安邵清和张丽的长女,加上次女安淑。妻子张丽在1626年产下的亲生儿子安洋,就不得不排到了老三的位置上。现在。再次怀孕的张丽正带着安淑和安洋远在百慕大双湾市度假,只留下老宅男安邵清独自在家守着大女儿。

一岁多就成为了安家养女,小安洁几乎就没有什么童年的回忆,所以无论怎么看,都如同安邵清夫妇的亲生女儿一般。

“马上就要回来了,小洁想妈妈了?”安邵清把长女抱到怀里,摸着对方的柔顺头发,满脸笑意,“爸爸明天送你去幼儿园,下班再来接你!”

“好啊!”父母平时都很忙,可怜的孝子大部分时间都是保姆在照顾,听到父亲居然要去幼儿园亲自接送自己,安洁就笑眯了眼。

夜深了,安邵清一边抱着熟睡的女儿,一边在书案前奋笔疾书,打算加快《矿物分类》的书写,与此同时,若干有着类似急迫心情的人也同样在熬着夜。

……

第一份来自远东的消息,终于在11月末在国内媒体公开,也让七万华美新老国民的注意力再一次朝向了更遥远的东方。数千海陆军官兵的跨洲际远征,让出征官兵的家属们一直带着一种不好明言的担忧。

在上万名老国民眼里,也许全世界也只有自己的国家,才有着如此疲于奔命、频繁张扬的军事行动。明知道的自己的儿子或者丈夫不太可能指名点姓的出现在报纸上,但人们依然紧抓着报纸,从字里行间里寻找着亲人可能的影子。如今报纸上《远征舰队旗开得胜》的标题,以及零阵亡的战果,终于让人们舒了口气。

杨歇发回的《马六甲见闻》,经过宣传部门的润色后,让大部分一辈子都不太有机会真正前往东方一睹真容的欧裔国民们津津乐道,而曾“有幸”在马六甲落过脚的华裔国民,则捧着报纸将信将疑,对文章里描绘的“天堂般的富庶”持保留态度。

但不管怎么说,这么一次广泛的远征舰队活动新闻一刊登出来,国内因为远洋航运恶化而导致进出口贸易缩水的注意力和担忧视线被转移了,而国会则乐观地期待着张春锐和严晓松能尽快运回耽搁已久的明朝移民。

|d!μ*0*0.(\(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