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尚书马文升进悦来(4 / 4)

加入书签

薏米等药材,时任河南主薄的著名诗人梅尧臣游览禹州,正值春和景明,翅花盛开之际,不禁诗兴大发,遂作诗一首:“云外阳翟山,实与嵩少接,山中采药人,能自辨苗叶,当须刨其根,以道素所惬”。

元世祖至元一年(1264年),禹州已成为药材汇集之区,填满街市,犹如粪土,故农家深山大壑采药者往来不绝。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曾诏令全国药商来禹集结,每年春、秋、冬三个会期。“内而全国22省、外越西洋、南洋、东极高丽、北际库伦,皆每车节转而至,真可谓无街不药行,处处闻药香”。这个时候禹州已经是名闻亚洲的药都了。长期的药材交易,在禹州逐渐产生了以经营类别或区域性质划分的药行帮、药棚帮、甘草帮、党参帮、江西帮、山西帮、陕西帮、祁州帮、商城帮、亳州帮、金陵帮等18个商业医药性质的帮会组织,继而形成禹州独特的中药文化。商帮建设了各自的会馆,其中规模最大的为怀帮会馆,这也是现在全国保存最完整的药商会馆。

而在上百年前当时的周定王朱橚到禹州考察采集标本,于1406年撰写的《救荒本草》共列可救荒植物414种。著有《普济方》168卷,收载医方61709个,为历代医方之最,在剧毒药材处理上,采取吸附分离技术等都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清代禹州的“保光清凉散”、“九天阿胶”相继问世,行销全国,颇享盛誉。继之开业的名店药堂赵隆太,加工炮制的“九蒸九制大熟地”于宣统三年在德国柏林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参展。

所以最后想来想去木拓还是想到了这个药身上,因为他能想起来的有关禹州的东西里边也只有要可以和吃扯上关系了。

“你们就做药食。”看着几个大厨,木拓说道。

“药食?”几人直接楞了。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