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城市病防治的始末(2 / 3)

加入书签

济搞崩溃的。”

“附议!”高竞毫无悬念的第一个跳出来赞成。

“就按杨文辉说的办,这批200亿的工程分36个月筹款,按照5年的计划完工分批按进度付款,中间两年的时间差足够我们凭空创造20亿的财富了。。”钻到钱眼去的刘欣也表示支持了。

“我们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是不是太奢侈了,在蒸汽时代还没有普及前搞预留的城市间轻轨建设用地规划?”

“你别总是跳跃性这么强好不好?汪新宇都睡着了。咱么速战速决吧反正也就是讨论这200亿那个城市多分点,那里少分点。细节的问题就交给国土资源和规划专家们去操心吧!不然养这些人干嘛!……

几个小时以后,结束分果果大会的穿越众集中到李基家里的蒸气浴套间吃起了自助餐。商量起家中和亲友中哪个出面经办这些油水丰厚的工程和资金运作事务。

几天之后,一张不起眼的国债和市政建设债券发行公告就印在了各个报纸的角落里,神通广大的新贵族们各自八仙过海的拿到了各个地方的对应的市政工程建设项目的中标书。

又过了三天,总价值20亿的第一批债券被提前知道消息的众多持有剩余资本众多又没有胆量走出去的国内合作伙伴抢购一空,利息竟然被10倍的认购倍数压到每年2%的历史超低利率。

各个古老的城市就开始了新一轮的建设,古老的城墙大部分都被拆除,只保留少量的作为观景台和纪念性建筑保留下来。大量的棚户和交通阻碍被拆除,各个城市拉链马路就此终结了,各种配套的上下水网络和污水、燃气、预留的电气化路线网络、就被安放在世界上第一批共同沟里面。

由于共同沟将各类管线均集中设置在一条隧道内。消除了通讯、电力等系统在城市上空布下的道道蛛网及地面上竖立的电线杆、高压塔等,避免了路面的反复开挖、降低了路面的维护保养费用、确保了道路交通功能的充分发挥。同时道路的附属设施集中设置于共同沟内,使得道路的地下空间得到综合利用,腾出了大量宝贵的城市地面空间。增强道路空间的有效利用。并且可以美化城市环境,创造良好的市民生活环境。

市政工程项目中最主要的就是这些审批设计通过的共同沟,技术不是问题,资金也不是问题,唯一的问题就是管理的问题了,这些项目虽说已经内定给最高水平的穿越众新组建的帝国市政工程集团经行运营管理,但是人才缺口达到离谱的程度,就像其他穿越众独创和创建的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兴产业一样。这个新生事物也没有有经验的前辈可以传帮带,全靠穿越众未卜先知的设立的各种建筑和公共设施管理等专业的毕业生来一边学以致用。一边摸索着总结经验教训和理论了。

当穿越众拿到由帝国水利设计院提交的新型跨江大桥规划图集时已经是三年后了。第一座跨江大桥就在南京江岸边出现了,桥梁净高控制在32米以上,在丰水期中央的深水航道足以通过万吨级大船。总体规划的好处就这样显现出来,杜绝了净高过低和主跨净宽不足造成的桥梁脑残设计让黄金水道浪费水运量和港口吞吐量的悲剧。

诗兴大发的赵守忠直接在参加大桥落成典礼上无耻的抄袭了太祖诗词,并强调在未来的30年里,3000多公里的可通航长江干流上将修建100座大桥。听到这个消息的众多参加典礼的官员和参与建设的老板们再次被帝国的财大气粗震惊了。一座造价过千万的跨江大桥就足以载入史册了,100座那就是十几亿元的巨资,就是凭空建立一座都城级别的100万人口大城市也差不多够了(盈利能力可观的项目都能贷款和分期付款,每年收过桥费都可以收到手软的大桥项目光是必须运营10年回本的强制性要求就让无数唯利是图的承包商退散了,和其他市政工程项目一样,相比其他的制造业和商业项目,市政工程的微利实在鸡肋,只能甩到国资局名下管理了。)

事实上,未雨绸缪的花钱搞好基建和配套设施建设比出了问题再去花钱要省的多,不一定要等到经济规模发展到渡轮搞不定的时候才去建设大桥,先建设的好处极大,例如积累了经验(越早建设,技术积累越雄厚)、减少了成本(主要是征地成本,物料和人工倒是小头)、延长了设施寿命(到不符合要求的时候,其他书友正在看:。比如超载的时代来临时早建设一年就多用一年)、提升了周边地产价值(和修地铁后周边房价上涨一个道理)、加速经济发展(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物流效率)、对整个城市的总体竞争力有明显的提升效果。

这些市政工程虽然没有什么利润,但是这只是表面现象。就像看上去不挣钱的教育事业,收益都是在后期成滚雪球式的复利增长。根据数据统计,每在这些公共服务设施上投资一元钱,其有效辐射范围内的每个居民增收减支效益就能达到每年0.5元。以共同沟为例,一段造价为2000万的共同沟建成之后可以以极低运营维护成本运转100年,期间节省的重复建设开支高达100亿.就算100年的维护要花3000万,怎么算这笔投资都有4%复利了。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